新中國的第一批飛機設計師,在50年代奉獻了兩款著名的飛機,一款是殲教一,另一款則是青春常在的初教六。初教六從1962年開始服役,40多年來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中國飛行員,因此被稱為“中國飛行員的搖籃”。
這款飛機還大量出口到許多國家,受到航空愛好者的廣泛贊譽,僅在美國,就有近200架使用狀態良好的初教六。這款飛機長盛不衰的秘訣何在?是什么基因成就了這棵長青樹呢?
50年代后期,初教五開始跟不上我國空軍的飛行訓練要求,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初級教練機。
1957年7月,設于沈陽的第一飛機設計室開始了初教六的總體設計,由程不時、林家驊等人負責。此時,洪都廠已經提前和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工廠開始考慮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經過幾番考察,洪都廠決定接受初教六的繼續研制任務。1958年5月,空軍和二機部正式決定,將初教六的詳細設計和試制工作轉到洪都廠。
初教六的試制正式開始了,洪都廠保持了一貫的高效率。1958年8月27日,02架原型機飛上了藍天。從開始詳細設計到飛機上天,總共72天。
9月, 02、03架原型機飛往北京,向上級領導作了匯報表演。初教六飛機獲得了初步成功,開始進入定型之前的鑒定試飛階段。試制團隊在04架原型機的基礎上,開始了改裝工作,作為飛機定型的試驗機。
初教六當時還有另一個名稱,叫“紅專502”,也就是要有失敗修改502次的思想準備。試制團隊很快就深刻地體驗到,這個名稱貼切無比。
初教六畢竟是新中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架螺旋槳飛機,在原來的設計中,忽視了螺旋槳和飛機匹配問題,還有像動力裝置的選擇這種影響全局的問題。
初教六使用了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道里斯-B發動機和V411螺旋槳,在試驗過程中,研制團隊發現飛機的油門只能推到一半、螺旋槳不能倒轉等等問題。
1959年的除夕,試制團隊誰也沒有回家過年,連夜對改裝后的發動機進行了試車,卻遭遇了沉重的打擊。試車結果證明,道里斯-B發動機完全不適合初教六使用。從發動機的結構到螺旋槳,以及對發動機的配套,都不適合初教六的設計,用主管設計師葉緒侖的話來講:“這款發動機太嫩了,不潑辣。” 于是,這個發動機被槍斃了。
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初教六的試制自然難以為繼,工廠不得不縮減了團隊,一度只留下4個人繼續攻關。
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際,1959年9月,意外的轉機出現了。葉緒侖在蘇聯雜志《祖國之翼》上看到AI-14R發動機和F350-D35螺旋槳的介紹。直覺告訴他,這個發動機和螺旋槳或許有戲。
正好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設計了一款名為“北京一號”的多用途運輸機,采用的就是這款發動機和螺旋槳。“北京一號”雖然成功了,但是沒有形成產品,它的發動機就空閑了下來,葉緒侖找到北京航空學院,商借這款發動機。
在那個“一大二公”的年代,全國大協作確實不是一句空話。北京航空學院的同志聽完初教六的情況,當即同意把發動機和螺旋槳借給洪都廠,只是要求葉緒侖到二機部開了一張證明。就這樣,這款發動機和螺旋槳被借到了洪都廠,“講是講借,實際上是拿來用了,用了就不還了。”
此時,距離上次試車失敗已經一年時間了。1960年除夕,洪都廠加班加點,把改裝圖和發動機圖紙也拿了出來。試制團隊終于解決了發動機和螺旋槳的問題。
為了初教六的定型試飛,空軍和二機部專門派來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試飛員黃肇濂。黃肇濂是初教五的鑒定試飛員,也是當時國家鑒定試飛委員會委員。他是一位傳奇的空軍英雄,曾經在抗戰中擊落了4架日軍飛機。
在參與初教六試飛時,黃肇濂已經擁有了5000多個小時飛行經驗,他飛過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羅斯等幾乎所有國家制造的飛機。最傳奇的是抗戰的時候,黃肇濂駕駛的飛機發生尾旋,他自己從飛機里爬了出來,救了自己的命。
初級教練機是飛行員訓練的第一關,安全和操縱性能是最重要的指標。因此在總體設計階段,初教六就考慮到各種安全隱患,尤其是致使飛機失去控制的失速尾旋,在機翼、垂尾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提高了失速和尾旋性能。
盡管如此,仍不能確保萬無一失,飛機還是可能進入危險的尾旋狀態,因此必須準備應急裝置。在這一點上,試飛員和設計師根據自身特長,采取了不同的方案。
黃肇濂的打算,是采用抗戰時的老經驗——自己爬出來。于是他開始加強鍛煉身體,并不時訓練開艙蓋、爬出來、跳傘等一系列動作。要是尾旋了,自己救自己。
試飛員發揮主觀能動性了,設計師也不能閑著。當時設計團隊提出了兩個方案,火箭和反尾旋傘。火箭國內沒有經驗,所以最后采用了反尾旋傘。
反尾旋傘裝置徹底解決了失速尾旋的隱患。黃肇濂曾經在一次試飛中,完成了進入尾旋、轉三圈、再改出的漂亮動作,瀟灑自如仿佛空中雜技。
初教六的卓越性能和試飛員的精湛技藝,令前來視察的聶榮臻元帥也大為振奮,他說:“初教六飛機是自行設計的飛機,試制成功,可以解決空軍初級教練機的供應問題,今后不能依賴別人,要走自己建設的道路,要好好總結初教六的試飛經驗。”
1962年1月5日,初教六飛機正式定型,并進入批生產階段。此后又經過多次設計改進,初教六先后完成了國產發動機和金屬螺旋槳的配套,成為完全中國制造的飛機。
近50年過去了,初教六依然生命之樹常青,飛行性能不斷提高,生產工藝穩定,使用維護方便,技術成熟安全可靠。1979年,初教六獲得國家頒發的質量金質獎章,成為我國第一種獲得此項榮譽的飛機。
初教六至今已生產了2576架,在中國空軍、海軍、航校和民航等單位廣泛使用,并部分出口,廣受亞非國家和歐美發達國家航空俱樂部的青睞。
如果國家放開低空領域,初教六可延伸為“特種”機型,是一種理想的飛行入門訓練、私人娛樂和特技表演飛機,其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
新中國航空工業的每一款飛機,其誕生過程都是艱難的,就像初教六一樣,它所經歷的波折,一點也不比殲教一少。然而殲教一只是個科研項目,初教六卻是當時洪都廠預定的“飯碗”。于是殲教一夭折了, 初教六卻在廠里堅定的支持下,成為了長青樹。
在創新的時候,萬萬不能恥于談利益,更不能缺少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只有這樣,創新才不會止步于科研,而是帶動一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