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張斌 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文化方面高屋建瓴地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判斷,是從民族的延續和國家的靈魂高度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
陳寅恪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斷言:“文化關乎民族的盛衰”,如同沒有血脈的生命是不可能生長延續一樣,沒有文化的民族同樣是不可能生存壯大的。
中華民族是歷史形成的命運共同體,維系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紐帶是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隨著歷史的進程而不斷加深加固,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血脈和中華民族的血脈。
我們應當珍視自己的文化血脈,自覺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中華文化。《呂氏春秋·達郁》說:“血脈通也,筋骨固也”,文化血脈對于民族強盛的意義十分重要。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如果說,科技和工業代表硬實力,文化就代表軟實力。近代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沒有科技,一打就敗,但是沒有文化,不打自敗。正是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深刻認同,中國人民在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才能夠萬眾一心,奮力拼搏,實現民族的解放。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化更應該是重中之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物質的,更是文化的,精神的,這是民族復興的根本,我們時刻不能忘記。
文化產業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任務之一。
我作為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文化產業領域國家級協會的負責人,在學習本屆政府工作報告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精神中,對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進行了思考,有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文化產業界應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但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論成敗。中國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部分,始終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我們的文化產業企業家和從業人員應當自覺踐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國等西方國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正是通過產業化的文化商品,不斷向全球輸出,既有可觀的貿易收入,又能影響人心。這就說明價值觀傳播與文化產業發展并不沖突,只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國有文化企業的主導,引導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釋放文化創作活力,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二)應當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在去年兩會上,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轉變政府職能是本屆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中最大的亮點。政府職能轉變了,就要求社會力量必須及時跟上。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更好發揮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行業協會作為社會組織,應當是獨立的,不依附于政府,而是配合政府,參與社會管理和國家治理,推動產業發展。去年我在美國參加第一屆東西方慈善文化論壇,與美國前財長保爾森、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等交流中,覺得西方國家社會組織高度發達,在整個國家治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很受啟發。
我認為,在新的形勢下,社會組織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建設者,社會組織應當成為有效解決社會矛盾的穩定器,推動社會發展的促進器,凝聚社會價值的傳播器。社會組織的及時介入和發揮作用,能以高效率實現與政府的配合,提高社會自我修復能力,滿足公民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從而促進社會穩定,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具體到文化產業領域,由于文化產業涉及行業門類眾多,各地發展水平不一,一直缺乏全國性的行業協會進行組織協調、統領發展,2013年成立的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就肩負著協調、推動、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歷史使命。今后也將團結全國的文化產業界人士,矢志不渝,為實現這一歷史使命而努力奮斗。
(三)中國文化產業必須走上國際舞臺進行競爭
當今世界是多元的,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深入。中華文化復興的標志應當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應當傳播到全世界。
因此,我特別贊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快文化走出去,發展文化貿易,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我本人和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也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搭建高層次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幫助和支持中國文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我認為,只有在國際舞臺上證明了自己,才能說中國文化產業真正實現了大繁榮大發展。
去年,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代表中國擔任第10屆蒙特利爾國際游戲峰會主賓國,在國際平臺上展示、推廣中國動漫游戲產業,贏得主辦方和參加者的一致好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也專門派出政府代表團出席活動。加拿大魁北克省國際關系和對外貿易廳廳長讓·弗朗索瓦·里瑟先生及魁北克數字聯盟主席斯蒂芬·達斯圖先生在主賓國招待會上對協會組團參加峰會表示由衷感謝,同時表示:“世界級文化活動離不開中國元素,峰會10年來首次設立主賓國就邀請了中國,事實證明,這一決定非常正確”。
今年,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受文化部委托,又將組織國內有代表性的文化企業參加南美第一屆文化產業博覽會,這是南美10國首次共同主辦文化產業領域的洲際會展活動,也是中國與南美歷年來層次最高的一次產業交流活動。
今后,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將通過信息交流、投資合作、會展活動等多種形式,為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服務,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四)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需要實實在在的政策扶持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我認為,中國文化產業要在2020年前實現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必須有強有力的、實實在在的政策扶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十七屆六中全會也首次以“文化”為主題進行了研究。現在的文化產業不缺少關注,但還需要實際的政策措施。
無論是文化企業,還是產業協會,發展的時間都還很短,在資金、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迫切地需要出臺明確的支持性政策。在去年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開展的會員調查中,65%以上的會員企業都表示,希望出臺文化產業的專門政策,在上述領域解決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特別是文化和金融的結合十分有必要,利用金融杠桿推動產業是現代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的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傳播技術、文化內容等無形資產,固定資產低,抵押物少,導致很多優秀文化企業和項目難以得到銀行資金的有效支持,極大地限制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金融領域進行創新,針對文化產業的特點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要“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因此,在進一步激勵現有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如果能夠成立專業化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銀行,通過發揮金融資本的杠桿作用,推動文化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金融與文化產業的綜合服務平臺,增強文化市場主體競爭力,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將對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正在積極協調,推動籌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銀行,成立首家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為主的金融機構,為文化產業金融服務開創新的模式。
(作者張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
歡迎郵箱投稿! 亦可直接 聯系我們!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中經網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添加朋友→搜號碼: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