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肥濱湖新區)成立暨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在合肥舉行。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作為城市發展定位的合肥,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名片亮、指標強、產業旺……面朝八百里巢湖、擁有廣闊天地的合肥,創新有基礎、產業有未來,創新之風正盛、創新高地正崛起。
“從無到有”:
科教資源集聚大湖名城
“紅專并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60周年紀念大會在合肥舉行。對于許多合肥人來說,中科大校慶也是自己的重要節日。自遷到合肥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科大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區域創新能力建設,孵化培育高新企業100余家,科大訊飛、科大智能、國盾量子等已成知名企業。
合肥是個年輕的省會城市,科教資源并無先天優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中科大為代表的一系列科教資源的遷入、集聚,成為合肥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合肥市科技局調研員陳偉看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合肥創新發展的積累階段,“合肥很歡迎科教資源的到來”。
1982年,合肥被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隨著原電子工業部16所、38所、43所相繼遷入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興建,科教資源加速向合肥集聚。到1985年,合肥有縣級以上科研院所87個,科研機構職工總數近9000人,合肥科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1989年,合肥提出“教育為本、科教立市”的方針,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施“火炬計劃”,推動了合肥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后,合肥創新力度加大,科教資源活力不斷被激發。”據陳偉介紹,合肥在此期間誕生了不少“第一”:世界上第一臺VCD,第一臺仿生搓洗式全自動洗衣機,中國第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
近年來,合肥又迎來科教創新資源的“大集聚”。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不斷深化與高校院所戰略合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學城、北大未名生物經濟院等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快速推進,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超過300家。如今的合肥,擁有高等院校56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中央駐合肥科研機構9家,各類研發機構1316家,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工作站98家。
“從有到優”:
搭建科技創新大平臺
進入21世紀,合肥有了幾張響當當、享譽全球的科學名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成功落戶,穩態強磁場通過國家驗收,“人造小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創造世界紀錄……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合肥加快創新之都建設密不可分。
2004年,合肥成為首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十二五”期間,合肥又先后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等。2017年,合肥繼上海之后,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著力構建‘2+8+N+3’創新體系:‘2’指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新能源國家實驗室;‘8’指新建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光源及先進光源集群規劃建設等5個大科學裝置,提升拓展現有全超導托卡馬克等3個大科學裝置性能;‘N’指依托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3’指建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3個‘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程宗好告訴記者。據統計,為保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合肥已投入50余億元,今年又設立3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包括大科學裝置在內的科研項目建設。
走進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緊張的科研攻關和設備組裝,質子治療設備已初見雛形。“與傳統放療相比,質子治療具有精準度高、副作用小等優點,但因核心技術不掌握,只能受制于人,治療成本高昂。”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永華舉例說,作為超導質子治療系統的重要部件,加速器離子源進口要100多萬元,現在自主研發成功后,打破了國外壟斷,成本大大降低。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合肥創新的一大特色。”陳偉告訴記者,為打破科技成果轉化障礙,合肥近年來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使“供給側、需求側、中間側”都能在平臺上實現利益最大化,一系列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快速推進。
平臺搭好,成果涌現。近3年來,合肥又誕生了許多個“第一”:世界第一臺量子計算機、首款多語種實時翻譯機、首條平板顯示10.5代線,研發出我國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國內首臺航管一次雷達、X射線口腔CT診斷機、太赫茲人體安檢儀……
陳偉告訴記者,“十二五”以來,合肥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全部進入省會城市“十強”: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1%,居省會城市第3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居第4位,發明專利授權量居第7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居第7位;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44.46億元,增長19.9%,居第8位……
大而強,小而美。合肥還積極打造全要素“雙創”空間,以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為抓手,構建小微企業“1+13+X”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全市共備案小微企業創業基地142家。
“從優到強”:
高質量發展動力強勁
“3年前,合肥平均每3天誕生1家高新技術企業;如今,平均每天就會誕生1家。”陳偉說。
科技創新已成為助推合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2017年,合肥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6.1%,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32.8%,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3.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09戶,總量達到1666戶。
在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數控中心,大屏幕滾動顯示著訂單、車間、品質等實時監控數據。2017年,聯寶科技成為合肥首個營收突破500億元的企業。
“合肥高校、科研機構云集,是創新的沃土,創新型企業不斷落戶合肥。”聯寶科技副總經理張繼偉說,聯寶科技將立足合肥良好的產業環境,堅持科技創新,打造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同時,將發揮企業規模效應,帶動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集聚一批優秀的配套企業落戶合肥,為合肥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的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家電、食品加工、光伏及新能源六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13%,產業規模、核心技術均在全國領先。
創新引領之下,合肥經濟發展后勁很足。據統計,1978年至2017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由12.58億元增至7213.45億元,財政收入由3.69億元增至1251.15億元。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走創新驅動之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表示,合肥“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正積極打造“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全力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著力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技術與產業、金融與資本、平臺和企業、制度和政策為支撐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真情實感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白海星 管培利 文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