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山嶺長城。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潘李亮攝(中經視覺)
▲游客在云南紅河哈尼梯田觀光旅游。哈尼梯田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封山育林4000畝,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黃曉輝攝(中經視覺)
▲青銅器修復專家呂團結(中)指導徒弟在故宮文物醫院修復文物。故宮將文物精心修復后展出,讓文物走進人們生活,使得更多的民眾領略文化遺產的魅力。王 玨攝(中經視覺)
▲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動物保護人員在與金絲猴互動。神農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天然綠色屏障,作為全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綠色奇跡而備受關注。劉曙松攝(中經視覺)
▲安徽黃山市黟縣西遞景區游人如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世界文化遺產地正成為眾多游客的休閑度假打卡地。吳壽宜攝(中經視覺)
7月25日,在福建福州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6項。這是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又一力證,更是我國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我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批高水平的保護、管理、監測、展示項目實施,有效改善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長城保護條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百余部世界文化遺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推動全國文物行業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多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借助申遺契機,多措并舉實施遺產保護與環境治理,使長期困擾當地發展的部分問題得到解決。大運河申遺,提升了1011公里運河水質,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良渚古城遺址、西湖文化景觀、鼓浪嶼申遺,提高了杭州、廈門城市人居環境和國際化水平;大明宮、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賦予遺產地特色魅力,提升當地居民參與感、獲得感及認同感。
文/翟天雪
(責任編輯:郭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