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劉秀梅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6日訊 1月6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牽頭舉辦的“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食品安全雖然一直受到消費者的關注,但食品微生物污染卻是很多人認識的“盲區”。微生物污染是什么?被污染的食品還能吃嗎?消費者該如何理性看待指示菌超標等問題。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吳清平,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劉秀梅在解讀中共同指出,指示菌超出相關標準限量,并不意味著存在致病菌污染,但可以間接反映出食品生產、加工、經營環節衛生狀況的優劣。食品處于微生物污染的狀態,如不及時采取科學控制措施,則面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風險,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的上半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顯示,從檢出的不合格項目類別看,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19.01%,主要是菌落總數、大腸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相關規定。如何理性看待指示菌超標等問題引發關注。
中國經濟網輿情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1月1日至12月10日共監測到與“指示菌超標”相關的紙媒報道55條,新聞網站文章6202篇,手機APP消息5368條,微信公眾號文章3391篇,微博原發、轉發4391條,博客9篇,論壇發帖110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全年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不乏出現指示菌超標情況,使得全年關于指示菌超標的輿情熱度都在一定的高度上波動。11月16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其中就有指示菌——大腸桿菌超標的情況,引起較高的輿情關注度。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山東、河南、吉林、北京、江西、重慶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據了解,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是國內外常用的指示性微生物指標,用來評價食品及其生產環境的衛生和質量狀況。“指示性微生物指標超標的食品,說明其衛生狀況未達到基本衛生要求,而衛生質量差,可能會破壞食品的營養成分,加速食品腐敗變質,降低其食用價值。但指示性指標的超標并不意味著存在致病菌污染。因此,不會對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專家指出。
食品生產經營者該如何避免指示菌超標?對此專家建議,應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意識,重視生產經營過程的微生物風險監測與風險控制。
一、加強對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嚴格落實洗手消毒制度;
二、開展食品生產加工環境中微生物監測,做好消毒滅菌工作;
三、加強食品原輔料和生產用水的微生物質量控制,嚴格把住生產源頭安全關;
四、做好食品生產設備、設施、工器具的定期清洗消毒,避免對食品造成二次污染。
相關鏈接:
【專題】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