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似乎存在著兩個白云紙業,一個是政府及企業口中的獲得“河南省綠色企業”、“河南省污染減排十大領軍企業”等諸多榮譽的白云紙業,另一個則是當地居民們口中污染飲用地下水,肆意排污的白云紙業。(4月16日 中國經濟網)
一面是官方敘事形象中的“優秀代表”,另一方面是嚴重威脅居民飲水安全的“污染大戶”,這兩個背道而馳的標簽,同時構筑出白云紙業的“人格分裂癥”。
既然是病,就得治,治療的關鍵在于找出病根。有人認為,企業肆意污染的原因在于企業自身,缺乏社會責任感、一切向錢看,不顧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態度造就了排污不臉紅的形象。誠然,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
白云紙業不是第一家身染此病的企業,哈藥總廠硫化氫氣體超標千倍,云南曲靖市的鉻污染,浙江晶科的新能源污染……在企業頻曝污染丑聞的背后,不僅要考慮污染企業自身的問題,疲軟無力的監管部門及地方政府也難脫干系。
在我國,環保部門懲處污染企業的手段以“罰”為主。只要繳納了夠數的罰款,出現再多的污染問題,一些地方的環保部門都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且,地方經濟發展指標與當地政府的政績考核緊密掛鉤。只要企業能帶來GDP提升,推動當地經濟增長,就算企業在運行中涉嫌污染也不是問題。
地方政府依賴企業的畸形關系、“以罰代治理”的監管模式貫穿近幾年的企業發展軌道,一路為污染企業開放通行綠燈的做法,催生眾多身患“人格分裂癥”的企業。
對癥下藥,是根治頑疾的一個辦法,治療企業的“人格分裂癥”也不例外。
曾有網友呼吁企業自省,主動為環境可持續發展考慮。而在靠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攫取巨額經濟利潤的誘惑面前,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這樣的自覺性。想要污染企業有所覺悟,不妨利用公眾和媒體的力量,營造輿論強勢,倒逼污染企業承擔責任。
同時,可以嘗試在監管模式上有所突破。既然“以罰代管”的監管辦法不能根治企業頑疾,不妨嘗試借鑒國外監管部門的方法。例如美國在保護地下水污染方面,出臺了專門的《美國資源保護和回收法》,在企業開發項目的未實施階段,監管部門就已經介入其中,一旦發現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就給予嚴厲的處罰。
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機制也亟待改變。例如可以將環保指標納入考核范圍內,不僅保證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同時還要保證生態環境能夠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清曉)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