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科技專家稱“速成”來自育種、飼養技術進步 本身并無危險
自前日央視報道“速成雞”的養殖過程后,近兩日,“速成雞”無疑成了最受老百姓關注的關鍵詞,各種抗生素的名字被網友頻頻提及。
同時,記者注意到,官方的關注重點是“超劑量、超范圍違規”使用藥物,而不少網友都把目光聚焦到了“速成雞”本身。大家普遍關心:假設用藥不違規,“速成雞”本身是否安全?即便安全,是否有營養?
帶著這兩個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楚端。
速成原理:
源自品種改良無毒害
王楚端指出,長速越來越快,是世界各國牲畜家禽養殖業發展的共同趨勢。養45天即可出籠所謂的“速成雞”新聞并不新鮮,早在15年前就已存在,按照目前的最新技術,養殖時間可以縮得更短。
牲畜家禽長速增快,主要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動物育種技術進步了,牲畜家禽的新品種本身就長肉快,比如,我國從國外引進的瘦肉型豬就可“速成”;二是飼養條件和管理技術進步了。總之,良種+良法=“速成肉”。
他認為,人們對“飼料”存有很深的偏見,認為用飼料喂大的牲畜家禽,肉不好——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人要生存,得吃東西;牲畜家禽要生存,也得吃東西,人吃的東西叫“食物”,動物吃的東西叫“飼料”,稱謂不同而已,并無本質區別。最近20多年,中國的飼料工業發展迅猛,產量、質量均大幅提升,支撐起了整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人們對“速成”的偏見更深。其實,“速成”是人類發展科技的目標,袁隆平培育的超級水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速成稻”,人們對速成稻無不豎大拇指稱好,卻為何對速成雞、速成豬有如此深的偏見?
“走地”非絕對安全:
飼料藥物同樣不可少
王楚端認為,人們偏愛“走地雞”,認為它們不僅無害,而且口感好、營養高——這種認識同樣不科學。
若完全不喂飼料,純粹讓雞到野外找蟲吃,不僅不現實,而且不安全,比如,走地雞吃“野食”容易感染寄生蟲。人吃感染了大量寄生蟲的雞,顯然不安全,因而,無論通過何種方式養雞,都需輔以飼料,并讓雞服藥防病、治病。
在中國的很多鄉村,農民圈養所謂的“土豬”時,豬圈連著人廁,人畜混居,豬很容易感染寄生蟲。后來,有關部門大力推廣豬圈和人廁分離,才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見,從食品安全角度看,所謂的走地雞、走地豬未必安全。
他特別指出,速成雞與走地雞的肉質在遺傳學上確有差別。走地雞、走地豬通常都是中國本土品種,加之運動量大、體質好,口感的確比速成雞、速成豬會好一些。但就營養價值而言,并無區別。
相關鏈接:“土豬肉”的營銷陷阱
有商家標榜“土豬”有特殊的保健功效,這從科學角度看不靠譜,豬肉就是豬肉,既不是人參,也不是蟲草。人們普遍夸贊土豬肉好吃,但土豬瘦肉少、肥肉多,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浪費嚴重。從國外引進的瘦肉型豬不僅速成,而且瘦肉多、肥肉少,更具效率優勢。
“速成”之源 14億人要吃肉 高效率成必須
王楚端認為,集約化、工廠化飼養牲畜家禽,可降低成本、降低價格,是滿足大眾化消費的必經之路。
我國有14億人口,老百姓對肉制品和禽蛋的需求量越來越高,畜牧業必須用高效率的生產方式來降低投入產出比。
30年前,豬、雞主要靠老百姓散養,集約化、工廠化的牲畜家禽養殖業尚未在中國普及,老百姓普遍吃不起肉,即使有錢也得排隊買肉。讓中國千家萬戶吃上肉的,正是所謂的速成技術。我國目前的豬肉產量已達到5000多萬噸,即便如此,豬肉行情仍會出現周期性的波動,一旦出現供不應求的苗頭,肉價馬上漲,CPI也跟著漲,老百姓心里發慌。
他還舉例說,以前老百姓形象地把家庭散養的土豬稱作“參軍豬”——家里的孩子參軍前開始養,直到孩子退役回鄉了,那頭豬依舊養在豬圈里,用傳統辦法養傳統豬種,需要兩三年才能出欄。后來,我們從國外引進了瘦肉型品種,作進一步選種后配以高能量水平的飼料進行科學養殖,重視防疫使其健康,長到100公斤只需半年。
他說,目前,我國基本實現了肉類的自給自足。市場是只“無形的手”,在保證供給數量的基礎上,業界自然會在提高質量方面做文章,口感更好的土豬供應會增加。一個人若月收入只有2000元,怎么舍得吃50元/斤的土豬肉?當他的月收入漲到1萬元時,自然會開始考慮口感更好的高價肉。
(責任編輯:佟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