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又一場春雨降臨國家糧食核心生產區河南。放眼望去,中原大地一馬平川。1萬畝、5萬畝、10萬畝高標準農田郁郁蔥蔥,最大的已達到26萬畝集中連片。封丘縣俄灣村農民劉東說:“這里過去是‘望天收’,如今成了標準田,一畝多打300斤糧。”
河南是國家的糧倉。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1/10,夏糧占全國的1/4。國家要求,到2020年,河南確保糧食生產能力從1000億斤增加到1300億斤。《國家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中,河南承擔了155億斤,即占全國1/7的增產任務。但河南全省中低產田6200多萬畝,農業基礎比較薄弱,面臨的農業災害類型多、頻率高、范圍廣。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說,創建高標準糧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糧倉中的糧倉”,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2012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高標準糧田戰略規劃,要求集中打造6000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通過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將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劃定為永久性基本糧田,統一編號,建檔立卡,遙感監測,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一年來,全省完善和新建高標準糧田1743萬畝,占規劃總面積的近三成、當年規劃任務的157%;建成的高標準糧田“百千萬”方內,糧食平均畝產1153公斤,比未建成區內每畝增產293公斤,增幅34%。
高效投入,資金不撒胡椒面
上世紀60年代,封丘縣每年都要吃國家7000萬公斤統銷糧,現在全縣每年還要貢獻出6億公斤糧食。封丘縣委書記李暉說,這主要得益于多年的農業綜合開發和最近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了盡快“點土成金”,農業開發資金搭好臺,各類涉農資金唱好戲,水利、農業、交通、電力等部門各類涉農資金打捆投入。項目實施后,徹底改變了項目區落后的農業生產和交通條件。
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資金投入是保障。河南省確定“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省農業廳與國土整治、農水、農業綜合開發、千億斤糧食工程規劃相銜接編制方案,積極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合力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2012年,全省在高標準糧田建設區域內,共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15億多元集中投入到“百千萬”方的建設,共建成萬畝方507個,千畝方1332個,百畝方3947個。
資金有限,更不能撒胡椒面。高標準糧田建設中,農業綜合開發是基礎,是引導。為減輕農業綜合開發地方配套壓力,河南在全國首家調整配套資金比例,2011年起取消了121個農業綜合開發縣縣級配套資金,改由省級財政全部負擔,使省級財政配套資金比例達到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的86%。8年前,河南省集中70%的中低產田改造資金,集中連片、規模開發。以縣為單位,在國家批準立項的121個農業綜合開發縣中選出24個重點縣。5年前,重點縣數量增加到27個,目前擴大為30個。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井劍國介紹說,“這些重點縣糧食產量在10億斤以上、商品糧在6億斤以上、耕地在130萬畝以上、中低產田在100萬畝以上,我們就要讓最適宜種糧的地方多產糧。”全省綜合開發重點縣糧食產量占全省總量的42%,每年新增糧食產量占全省70%左右。
科學示范,打通“最后一公里”
4月16日,在舞陽縣農業綜合開發16萬畝高標準糧田里,一架多旋翼植保無人機在操作員遙控指揮下,沿著麥田低空飛行噴灑農藥,每畝防治時間僅用1分鐘左右,讓圍觀的農民大開眼界。4月12日,在鶴壁舉行的全國小麥主產區防病蟲促春管保豐收現場會上,直升機、無人機、多旋翼飛行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各顯神威,更是引得參觀者嘖嘖稱贊。農技推廣專家胡彥奇說,無人機噴灑農藥,在節省人工和農藥的同時,還能使小麥產量增長10%以上。
不光要建好“硬件”,還要配好“軟件”,建設高標準糧田,除了水土田林路等工程高標準外,先進適用的優良品種、技術、設施、裝備也成為項目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副主任黃幸福說,土地治理一結束,科技手段跟上來,在開發一畝地增300斤糧的基礎上,依靠科技還能再增百十斤。
長期以來土地治理科技項目安排點多面廣、資金使用分散,科技示范作用不明顯。河南由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牽頭,與科研單位、示范縣簽訂科技示范推廣合同書,圍繞項目區小麥、玉米兩類大宗糧食作物,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重點示范推廣小麥、玉米實用集成配套技術,通過搭建農科教“三農”聯合攻關增產的平臺,示范帶動了項目示范區周邊糧食的普遍增產,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介紹,助推高標準糧田建設,河南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增產模式攻關,建立年畝產噸糧以上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模式。重點加強小麥“一噴三防”、水稻工廠化育秧、玉米機械化收獲、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穩產增產和抗災減災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達到測土配方施肥100%、病蟲害統防統治100%。在高標準糧田區域內,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去年全省規劃新建930個區域或鄉鎮農技推廣站,較好地解決了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
許昌在高標準農田示范方里,實行“三到三結合”農技推廣模式;駐馬店“七統一”社會化服務管理模式讓一大批農業技術和裝備及時得到推廣應用;南陽通過綜合組裝節水、栽培等技術,確保項目區每個農戶家庭都有一個“科技種田明白人”……為充分挖掘每一畝土地的增產潛力,各產糧大市紛紛打起了先進適用的科技牌。目前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創新機制,提高規模化水平
“土地不認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糧。要想種糧能增收,規模經營來解愁。”這是舞陽縣蓮花鎮閻灣村種糧大戶閻耀東的“種糧經”。幾年前,村附近的泥河洼滯洪區還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澇不打糧”的低產田。2011年他流轉了500畝土地,通過科學種糧,規模種植,畝產小麥1200斤,一畝地比村里其他農民多收400斤,當年就賺了4萬多元,最近他又計劃將種糧面積擴大到2000畝。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河南積極穩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2012年,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約2500萬畝,用于糧食生產的面積約1600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64%。
在高標準糧田建設中,河南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延津縣司寨鄉平陵村的張文明說:“有了合作社的指導,俺在生產環節上減少種子、化肥等開支30余元;合作社回收小麥每斤要高出市場價2分左右,一畝地又多收入20元;合作社免費提供一些農具,到了年底,還能分紅,一畝小麥從種到銷節支增收80多元。”電影《1942》,讓很多人知道了歷史上延津的貧瘠。而今的延津,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巨大“引擎”。目前,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近200個,僅種小麥一項,合作社每年帶動全縣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2012年,全縣高標準糧田萬畝方內小麥平均單產達到520公斤,較上年單產增加20公斤,增幅達到4%,高于2.2%的全縣平均水平。在高標準糧田建設中,河南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聯戶承包、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2年,全省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達44912家,比2011年增加30.3%。
春夏之交的中原大地,小麥正驕傲地拔節,勤勞的農民渴盼著又一年的豐收。“高標準糧田建設為去年糧食豐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相信河南糧食生產‘九連增’,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副省長王鐵說,河南有信心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羅盤 曲昌榮)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