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楊斯陽)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王志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等嘉賓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在線訪談”欄目,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怎么改”話題與網友進行交流。代表、委員認為,農業產業供給側改革需要重視科技的力量,建議有關部門加大農業方面的科學技術投入,通過科技創新打破資源約束和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點擊進入訪談專題
當前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條件和內在動因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農業生產面臨農產品價格低、生產成本高、土地收益低、土地撂荒嚴重等問題。同時,受國內糧食連年豐收、國家托市政策拉動、需求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糧食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現象突出。
對于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王志剛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需發揮創新的重要作用:第一,品種創新,不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還要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第二,栽培、管理技術創新,大力推動大規模,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出臺一系列行業生產標準,滿足市場需求;第三,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產業科技投入。
對于上述觀點,李成貴委員贊同并補充說,農業產業供給側改革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需要運用科技的力量。供給側傳統三要素勞動力、資金、土地的潛能是有限的,而科技蘊含的潛能是無限的。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在農業方面的科學技術投入,通過科技創新打破資源約束和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擴大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提高效率。
李成貴還表示,解決農業發展面臨的難題還需要市場供求平衡,打破產能過剩現狀。企業應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樹立新的糧食安全觀。
“企業的理念需要轉變,現代經濟體主要面臨糧食過剩的問題,而非糧食短缺。現代社會農業作物產量高,玉米畝產可以很輕松達到1000斤以上,個別地區可以達到1500斤。產能過剩的行業不僅僅是鋼鐵、煤炭,農業行業尤其玉米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我國5.5億畝玉米種植區域需要退出1/10左右改種其他農作物。”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