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由中國經濟網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主辦的“2016年第二屆食品安全科普創新公益大賽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辦。圖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鐘凱。中國經濟網 施曉娟/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0日訊(記者 楊斯陽)2016年4月19日,由中國經濟網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主辦的“2016年第二屆食品安全科普創新公益大賽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辦。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鐘凱博士認為,從食品的量效關系來看,食物中含有害物質不等于就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企業所能做的就是把風險降到最低。>>>點擊進入專題
鐘凱表示,很多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知識認知錯誤,從以下幾方面就可以看出:保質期,其實質是企業對產品做出的承諾,食品保質期并非越長就越安全也并非越短就越安全,但有些消費者認為保質期長食品因為防腐劑添加的多所以不安全;食品相克,人體的PH值大概在7.35左右,PH值離7越近的時候波動越劇烈,一般情況下人體的PH值是非常穩定的,并不存在所謂酸性體質、喝酸醋會得癌癥的說法;防腐劑,其也可以被稱為“保鮮劑”,不添加防腐劑的食品只是因為該食品禁止添加或不需添加,并非其比別的食品更加安全。
他還表示,現代食品工業擁有經濟性、便利性、可及性等優點,由于擁有嚴格的生產規定,現代食品工業所生產的產品比手工小作坊產品更加安全。以食用油為例,發現黃曲霉超標的產品基本都為小作坊桶榨油,而且所謂純手工食用油也難以完全避開添加劑。
“每一個食品行業的工作者,都有責任也有義務將真正的和食品有關的知識推廣出去。”他強調。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