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記者 韓肖 王城)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針對食品如何減鹽減油減糖的熱點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研究員表示,消費者、食品企業、媒體、政府應樹立“合理膳食”理念,把“三減”作為平衡膳食的一部分。
陳君石表示,消費者要科學認識鹽、油、糖,是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適量攝入利于健康,但過量攝入可增加慢性病發病風險。餐飲、食品加工企業也應統籌考慮鹽、油、糖減量。媒體在宣傳中要強調科學性,客觀傳遞營養健康知識。此外,落實“三減”需要一個過程,食品企業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消費者健康理念轉換需要長期正向引導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因此,行動的落實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解決各類問題。
明確“三減”目標 鼓勵全社會參與
為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9年7月,《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出臺。其中的實施合理膳食行動任務中,明確了減鹽、減油、減糖的實施措施及目標,重點鼓勵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集體食堂、家庭在內的全社會參與。
中國經濟網輿情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2710條,新聞網站文章8757篇,移動端文章5022篇,微信公眾號文章1.7萬余篇,微博原發、轉發6921條,博客52篇,論壇發帖705條。2019年9月1日是第13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9月份“三減”的討論熱度相對較高。北京、浙江、上海、江蘇、山東、湖北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三減”行動需要在符合中國國情的現狀下循序漸進
陳君石指出,“三減”行動的目的是減少膳食中鹽、油、糖的攝入量。“三減”不是孤立的行動,而是合理膳食的一部分。“三減”涉及家庭烹調、食品加工和餐飲,必須是政府、食品工業、餐飲業和個人/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健康中國行動的目標。
他認為,“三減” 需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改變民眾的口味,以及烹調方法和食品加工工藝,才能使民眾接受。因此,不能操之過急,而要按照科學規律循序漸進。目標是要達到的,但是要小步持續前進。口味的適應需要時間,烹調技術和食品加工需要研究、摸索和總結經驗,都需要時間。只有穩步前進才能可持續,達到最終目標。
“三減”行動需要科技引領各方聯動
陳君石指出,食品工業和餐飲業應根據消費者健康需求,加快營養轉型升級,主動采取措施控制食品中鹽、油、糖。這需要增加科技投入,夯實科學基礎,解決“三減”可能帶來的產品風味變化、保質期縮短等問題,創新研發新食品,以科技來引領健康轉型。此外,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營養問題不盡相同,營養科普教育要有針對性,體現差異化,營養干預精準化。
陳君石指出,政策的推行也要基于科學,實際可行,重在引導企業提供更多差異化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引導消費者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策略、法規,主導“三減”行動。
陳君石建議,餐飲業、食品加工企業通過主動減少鹽、油、糖使用,在標簽或服務過程中宣傳引導以及提供不同水平鹽、油、糖含量的多樣化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居民在日常烹飪過程中,逐步減少鹽、油、糖使用。媒體通過合理膳食、 “三減”行動等的宣傳,正向引導“三減”作為一種新“食”尚。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