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指導,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6月8日在京舉辦。圖為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峰。中國經濟網記者 席田亮/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8日訊(記者 華青劍)今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指導,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峰出席會議,并就“新技術新標準保障食品安全”話題發表了演講。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已經基本完善,包括技術標準、產品標準、生產經營規范檢驗方法和規程等,但是打擊非法添加、摻雜摻假行為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而且由于檢測難度較高,需要新技術標準來解決這一難題。
張峰認為,針對打擊非法添加和摻雜摻假有必要制定食品的補充檢驗方法,針對開展食用農產品的現場抽查檢測有必要開發快檢方法,這兩個方法都是目前急需的,也是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重要的補充。
事實上,新技術已經極大提升了監管的技術能力。張峰介紹稱,一是未知風險物質的質譜偵查技術。“我們提出了有害物的質譜軟電離裂解機理,闡明了裂解規律,篩選出了裂解的標志物,從已知風險的檢測擴展到未知風險的偵查,提升未知風險的監管能力。”張峰說。
二是選擇性的質譜快檢技術。“我們用分子技術融合進了敞開式質譜離子源,研制了一種新型的高選擇性質譜離子源,有效提升了它的靈敏度,大幅提高了檢測速度。這種方法,讓檢測速度從幾十分鐘減少到了幾秒鐘。” 張峰稱。
三是質譜成像檢測技術。張峰表示,該技術突破了平均含量測定的瓶頸,實現了含量的分布和測定的可視化,從含量測定向成像分析跨越,體現了監督執法的科學性。
四是全息風險識別技術。“我們將智能手術刀這個技術和食品組學技術融合在一起,3秒鐘實現凍融肉和新鮮肉的一個鑒別。用這個技術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點就是一次、兩次、或三次凍融肉,以及新鮮肉,可以看出來分的非常開。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就提升了我們精準的執法能力。”張峰介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