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新興技術和產業,計量被喻為工農業生產的“眼睛”和“神經”,也將隨著產業變革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近日,記者跟隨市場監管總局計量調研行在蘇州了解到,蘇州市場監管部門首創開展了質量創新聯合體建設,由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質量基礎設施、專家智庫和行業協會等共同組成質量創新聯合體,構建質量協同發展生態,相關產業橫向聯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
質量創新聯合體解決了一系列產品性能和品質檔次“卡脖子”“瓶頸”問題,形成質量改進成果近千項。結合質量創新聯合體建設,蘇州市場監管部門一體推進質量、標準、檢測、認證等綜合服務,2023年以來惠及企業近1.5萬家,幫助解決技術難題2000余個。
聚焦新需求 計量技術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國家平板顯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蘇州),其研制的一系列顯示屏亮色度參數在線校準裝置,有效滿足了目前顯示器件生產企業對于亮色度測量儀器在線實時校準的新需求。
按照質量管理要求,亮色度測量儀器需要定期送國內或國外的計量實驗室進行量值溯源,國內的量值溯源周期一般為7天到30天,國外的周期一般在30天以上,特殊情況下甚至需要三個月,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和研發效率。而且一些亮色度測量儀器為產線集成設備,實驗室儀器通常也與五軸自動化測量系統集成在一起,拆裝較為困難,因此提出了現場校準的需求。
據介紹,該中心通過技術攻關,幫助企業在不停線停產的情況下,對在用亮色度多參數測量儀器進行現場校準,既保障生產不中斷,也貼近儀器實際使用工況,使得實驗室和產線測量數據更加精準,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控。
適應數字化、智能化 計量助力產業轉型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計量工作面臨挑戰,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計量校準的數字化、智能化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具有明顯的支撐作用,有助于企業效率變革和質量管理的提升,AI技術的發展以及各行行業大模型的廣泛應用也為計量儀表的智能化提供了技術基礎,數字化時代需要計量的現代化,便于計量結果的存儲、分析。
記者在國家核電運營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籌)了解到,在數字化時代,由于核電計量領域存在多種非電輸出信號儀表需要進行檢定和校準,如指針式溫濕度表、油面溫控器、流量壓力表等,這些儀表由于沒有電信號輸出,在檢定和校準過程中需要人工進行示值讀數的讀取與計算,人為影響因素大,讀數結果難于進行溯源。另外,人工讀取讀數依靠經驗,結果的分辨率很難得到保證。對于這類儀表的檢定和校準工作費時費力,難于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計量。
該中心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先后開發了多個核電廠非電信號輸出儀表的智能化校準裝置,具有成本低、識別結果準確可靠、效率高,可以克服人工計量存在的主要缺點,在提高準確計量的同時,可以建立更加明確的量值溯源體系。
以油面溫控器全自動校準系統為例,其校準效率提高二倍以上,校準結果結合圖像表達清晰,識別分辨率大大提高,指針識別準確度達到0.1℃左右,可以滿足量值溯源需求。
據介紹,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非電信號輸出儀表的全自動校準,對于計量系統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變革,相關成果還可以在國家計量機構、企業計量部門進行推廣使用,特別是針對一些檢定數量較大的部門具有更好的使用價值。(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