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禮
又是一年“雙11”。近期,各類平臺和商家再度啟動手段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的促銷。伴隨著其復雜的優惠計算方式而來的,還有讓人防不勝防的促銷套路,比如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等價格欺詐行為。
物美價廉,是公眾日常消費中的普遍訴求。和先漲價后降價的營銷套路一樣,虛構原價同樣是為了起到促銷的作用。很多不法商家也正是利用了消費者這一消費心理,以虛構原價的方式營造出商品促銷折扣力度很大的假象,誘導消費者下單。
近日,筆者在某電商平臺的“Apple品牌”銷售專區中看到,一款內存為256G的新款iPhone15Pro手機,在其標注為8898元的“歷史低價”下方,“即將恢復25999元起”的提示格外醒目。在一款標注優惠后價格為5649元,內存為256G的銀色iPad Pro產品說明中,同樣有著“即將恢復14999元”的提示。兩相比較之下,大有再不下手就虧大了的錯覺。
事實上,只要關注Apple產品的消費者不難發現,上述兩個在售產品的“原價”標注確實過于離譜,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真假,以至于有消費者直言“這種話都敢往上寫”。這種一眼能辨真假的手段確實很容易識破,也幾乎很難起到忽悠效果。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面對“雙11”促銷的商品,消費者對其原價是否有明確的認知,能否及時辨別出商家標注的虛假信息。
對于手機和電腦等主流電子產品,其發布時官方都會給出明確的售價,且大家關注度普遍較高,對其售價較為熟悉,所以大多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雙11”期間該產品是否真有促銷優惠。但與電子產品這類有明確售價的產品相比,絕大多數產品在平時并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售價,消費者對此同樣也很少關注,再加上當前網售產品“歷史售價”標注不夠明晰易看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在為不法商家給舊品標注新價格或者給新品標注高價格提供了極大的人為操作空間的同時,給消費者設置一個個消費陷阱。
事實上,每年“6·18”和“雙11”等促銷活動期間,市場監管部門都會作出明確要求,強調相關平臺和經營者不得通過先漲后降、虛構原價、虛假打折等違法行為,欺騙、誤導消費者,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也一直將此作為消費維權領域的關注熱點和重點,持續重拳出擊。但即便如此,違法違規促銷行為依舊多發頻發,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影響消費信心提升,擾亂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商業促銷,本是追求商家和消費者雙方共贏之舉,但一些不法商家的套路,只會“肥”了商家的腰包,“瘦”了消費者的錢包。要盡可能降低商家這種違法違規的冒險之舉,首要的是加強合規提示,相關監管部門要加大法規和政策的宣介力度,讓商家的耳邊警鐘長鳴。其次,有關部門要切實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及其懲處舉措,用好信用監管手段,管在實處、罰在痛處,追求長遠“療效”,同時加大通報力度,以儆效尤。
就當下實際來看,虛構原價這種促銷套路,大多見于網絡銷售。因此,落實相關平臺的主體責任,是規范“雙11”促銷行為的重要抓手。相關部門要督促電商平臺和直播電商等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加強平臺內商家的資質審核,對相關產品的各類銷售信息做好檔案留存和記錄,通過在顯著位置規范、完整地顯示商品的“歷史售價”等方式,以更加對稱的市場交易信息更好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推動商家嚴格落實明碼標價規定,嚴格依規開展廣告營銷活動,杜絕各類價格欺詐行為,以產品信息、售價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嚴格規范的執法監管,最大限度壓縮不法商家和促銷套路的生存空間,最大力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