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2015年7月5日訊 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4日發布,明確了11項重點行動和7方面保障支撐措施,提出了發展目標。此舉意味著我國全面開啟通往“互聯網+”時代的奇幻大門。
兩個月來,新華社記者進企業、探園區、訪專家,感受神州大地上“互聯網+”的強烈脈動,采擷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探究中國全面擁抱互聯網后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
1 “為制造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提供家庭廚房的“回家吃飯”網;提供在線預約推拿師服務的“功夫熊”;將用戶與奢侈品制造商直接連接、一副法國依視路眼鏡只要169元的“必要”……
6月6日至7日,北京亮馬河大廈,“贏在中國”舉行了一次“將‘互聯網+’進行到底”的特別節目,創業者們相繼登臺,分享互聯網創業的酸甜苦辣。大廳內座無虛席,不少人站立旁聽。
這是時下華夏大地“互聯網+”熱潮的一個縮影。
就在3個多月前,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
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個月來,從部委到地方,從互聯網企業到傳統企業,加快了行動步伐。
青島,傳統的制造業強市,去年就提出發展互聯網工業,著力打造互聯網工業城市。
“從生產組織方式上看,如果說阿里是在網上開店,互聯網工業就是在網上開工廠。”青島市經信委副主任王敬元說,“很多企業很想‘互聯網+’,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我們精選了20個典型案例,還準備建一個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創新體驗中心。”
“堅定決心,擁抱互聯網。”青島市市長張新起說,“我們要有當年培育‘五朵金花’、發展品牌經濟的決心和干勁,集聚資源、強化措施、優化環境,全力推進互聯網工業發展,為制造業發展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一滴水可以看世界,一座城折射的是整個中國——
福建發布《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十條措施》,江蘇、內蒙古等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部分省市則是“計劃未出,行動在先”,積極投身“互聯網+”。
商務部推出《“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海關總署大力推進跨境電商試點,中國電信發布《“互聯網+”行動白皮書》……從部委到中央企業,紛紛采取措施,落實國務院“互聯網+”行動計劃。
阿里巴巴、騰訊……一些互聯網企業也展開布局,或和地方政府簽訂協議,開通相關政務服務,或者建立線下眾創空間,利用自有平臺支持創新創業。
“各地區、各部門要主動作為,完善服務,加強引導,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互聯網+’,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拓展。”《指導意見》對各地各部門進一步提出了要求。
“鼓勵政府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鼓勵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構建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指導意見》26處提到“互聯網企業”,1處提到“大型互聯網企業”,對互聯網企業寄予厚望。
專家們認為,隨著《指導意見》公布,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互聯網+”行動落實方案的步伐有望進一步加快,互聯網企業也將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 “互聯網更是一種新的DNA”
任何一項技術的發明,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都有一個由淺到深的實踐過程。同時,全社會對這項技術的認識也有一個由淺到深的問題。
“全社會對互聯網融合創新的認識不斷深入。”這是《指導意見》提出的2018年發展目標之一。
互聯網技術誕生已有40多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也已21年。如何利用互聯網?如何推進“互聯網+”?記者一路追問、探討。
6月30日,海爾宣布面向全球招募至少3萬名創客到微店平臺創業,開設3萬家專賣店。
事實上,盡管艱難,我國的制造企業早已開始擁抱互聯網的種種嘗試——作為全球最大白色家電公司,海爾的互聯網化就整整耗費10多年時間。
人單合一、人人創客、用戶付薪……經過一系列顛覆性重構,海爾由金字塔形的管控組織變身扁平的創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6萬多名員工只有3種身份: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使命是極致創造并滿足用戶需求。
目前,海爾匯聚了1328家風投機構及98家孵化器資源,在全社會孵化和孕育著2000多家創客小微公司,推出免清洗洗衣機等上千個創新產品及創業項目。業內人士預言,這些小微創業團隊中,未來可能出現幾個與海爾同等當量的企業。
經過這種“在飛行途中更換發動機”的“自殺式重生”,2014年,走向互聯網化的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實現2007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利潤150億元,同比增長39%。
擁抱互聯網不易,但最終會帶來結構的轉變和效率的提升——海爾的實踐,為“互聯網+”提供了注解。
“我們進行了測算,‘互聯網+’對提升生產效率有明顯作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辛勇飛說,“互聯網+”各行各業,打破了傳統的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可以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互聯網化的過程,是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過程。”
致力于“互聯網+”研究的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看來,互聯網只是工具,是如電力一般的基礎設施,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效率提升器。
“從今年全國兩會算起,中國全面開啟了‘互聯網+’元年。”他說,隨著與傳統行業融合的不斷深入,互聯網將爆發出更大的正向推動能量。
“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但互聯網將連接一切。”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表示,互聯網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新的DNA,能使各行各業在新的環境中實現新生。
他認為,“互聯網+”將成為構建在萬物互聯基礎上的新生態,意味著構建以人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經濟。
普惠意識、共享意識,貫穿《指導意見》,記者數了數,全文出現4處“普惠”、29處“共享”。
《指導意見》更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同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時的注釋比,“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張曉峰敏銳地注意到了《指導意見》對“互聯網+”概念的深化——把“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改為“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把“經濟發展新形態”改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這表明決策層對互聯網和‘互聯網+’的認識更到位了。”他說。
3 “中國將成互聯網發展下一個主場”
在北京,互聯網、大數據讓“百度大腦”、人工智能不僅能實時翻譯、互動,還可用大數據3D重構歷史古建筑;在上海,消費者15秒即可在蘇寧“云店”完成支付,互聯網給開張首日的蘇寧“云店”帶來超3000萬元的銷售額;在廣州,微信讓居民對城市政務服務滿意度提升4.2個百分點……
“觸網”21年,互聯網已經深深嵌入中國經濟社會。
iGDP是衡量互聯網經濟占GDP比例的指標。在中國,這一比例從2010年的3.3%上升到2013年的4.4%,達到全球領先國家水平。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還曾發布報告預測,2013年至2025年,互聯網將幫助中國提升GDP增長率0.3個百分點至1.0個百分點。
“一場數字革命正在中國風起云涌。”麥肯錫全球董事陳有鋼認為,“互聯網不僅可以成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新引擎之一,還將改變經濟增長的模式,在生產力、創新和消費等各方面為GDP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互聯網經濟規模占全球互聯網經濟總規模的5.7%,全球市值前十大互聯網企業中占據4席,網民規模高達6.49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全球第一……中國已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美戰略合作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吳霽虹深度調研了上百家“互聯網+”中國企業。她認為,與過去不同,這次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經濟主導下的巨變,要素之多、速度之快、波及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地質年代中有個寒武紀,大約在5.3億年前,生命出現大爆發,生命形式從簡單變得復雜,新物種紛紛誕生。
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樂將“互聯網+”比喻為商業社會的“寒武紀”:“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將有幸見證眾多的新的商業物種出現,中國經濟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一書的主編張曉峰不久前發起成立了“互聯網+百人會”。他說,在當下的中國,“互聯網+”正演變為一場重新發現生產要素、釋放生產力動能的集體實踐與社會化創造性實驗,一次關乎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生態治理模式等領域的深層次重構。
正如“航海+”成就了英國的全球貿易優勢,“鐵路+”促進了美國經濟騰飛……陳有鋼說:“‘互聯網+’為中國經濟再造奇跡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性機遇,這是國運使然。”
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之一、“中國博客教父”方興東也對未來表示樂觀。他預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主場,引領新一輪的全球變革。4 “政府部門應尊重市場的主體地位”
生產線上,工人每次都要拿起電子卡對準電子屏掃一下,然后對大小、顏色不同的布料剪裁、縫合……
青島紅領集團車間內,在數據驅動下,298道工序后,一件專屬于名叫“薩伊·維因德爾”的外國男士的西裝完美出爐。
車間盡頭,一排排數十米長的衣架上掛著成百上千件西裝,無一重樣。“從顧客點鼠標下訂單到成衣,只需7天。”紅領董事長張代理說。
然而,為了這7天——從傳統的制衣流程,到如今利用互聯網實現消費者向企業直接定制個性化服裝,每天西裝產量達到1500套件——紅領的“互聯網+”歷程足足走了12年,不被人理解的張代理甚至曾被嘲諷為“神經病”。
“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都十分寶貴。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像紅領這樣成功實現“互聯網化”的企業尚屬鳳毛麟角,這種創造了“C2M(顧客到工廠)”全新商業理念的互聯網工業新模式值得推廣。
《指導意見》發布,決不意味著一帆風順,更非萬事大吉。
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產業理解不夠深入,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融合型人才嚴重匱乏——《指導意見》指出了“互聯網+”行動前進路上存在的4大問題,切中要害,亟待解決。
“互聯網和各行業的融合程度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需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推進。”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李未檸說。
為更好解決“互聯網+”行動面臨的瓶頸制約,張瑞敏、張近東、辛勇飛、王敬元等部分被采訪對象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堅持規劃引領。互聯網與各行各業融合、創新是大勢所趨,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以及一些市場主體對“互聯網+”反應過熱,爭相上馬“互聯網+”項目,有可能導致局部的同質化競爭、互聯網泡沫。建議相關方面結合自身特色,搞好規劃,科學布局,集中力量,穩扎穩打,以形成區域發展優勢。
——優化發展環境。“互聯網+”是一個新生事物,政府部門應尊重市場的主體地位,允許市場主體試錯犯錯,盡量為激發市場發展活力創造寬松、包容的環境,而不要事無巨細、過度干預建議政府在加大對跨境電商扶持力度的同時,放寬移動支付牌照的申請限制,讓更多企業得到平等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會。
——加強人才建設。作為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實踐的延伸,“互聯網+”行動要真正發揮效能,人才是關鍵。各行各業急需培養既懂本行業業務又懂互聯網技術的跨界融合型人才。
專家學者還建議在突出發展重點、加大專項扶持、創新融資服務、完善基礎設施、引進培育龍頭、推進產業聚集、培育智力資本等方面著力,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創新發展路子。
……
到2018年,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路線圖已經清晰繪就,“互聯網+”號角正式吹響!中國正張開雙臂,熱情擁抱一個屬于世界更屬于自己的“互聯網+”時代!
(執筆記者:李斌、楊步月、李崢巍;參與記者:徐冰、高亢、馬曉澄、葉健、張遙、翟永冠、鄧中豪、黃筱、孟昭麗)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