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9日電 綜合消息,神舟十一號飛船于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半左右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在合體3個小時后,兩名航天員已經進駐天宮二號,并將按計劃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從相繼成功發射到“天神之吻”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于9月15日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已在軌運行一個多月。天宮二號有效載荷進入太空后,陸續進行了加電自檢、在軌初始狀態設置和初步功能測試,各有效載荷和在軌支持設備運行正常,性能穩定,狀態良好。
神舟十一號是于10月17日清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生升空,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今天凌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了成功交會對接。
今天的交會對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驟,讓兩個8噸多的“大家伙”在太空中以每秒7.9公里左右的飛行速度下完美對接在一起,過程無異于是在太空中穿針引線。
神舟十一號是在經過5次變軌后,到達天宮二號后方約52公里左右的位置,兩個8噸重的“大家伙”進入自動控制狀態,由飛船加速追趕天宮二號。為了安全起見,兩個“大家伙”在距離5公里、400米、120米和30米共四個停泊點處減速調整。
在神舟、天宮追追停停的過程中兩名航天員并沒有閑著,他們首先回到返回艙穿上航天服并將返回艙和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關上。等到在相距120米的停泊點處,兩名航天員處于隨時備份狀態,準備手動控制干預。到相距30米的停泊點處,神舟十一號飛船伸出捕獲索,伸到天宮二號卡板上面,捕獲索慢慢收縮,將飛船和天宮慢慢拉近,然后進行交會對接。
凌晨3時24分,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環接觸,在按程序順利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后,對接機構鎖緊,兩個飛行器建立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
在成功對接3個小時之后,航天員逐步打開軌道艙前艙門、天宮二號實驗艙艙門后,景海鵬順利進入天宮二號,成為第一個進入天宮二號的航天員。幾分鐘后,陳冬也進入天宮二號。兩人在天宮二號里向全國人民問好。
合體三十天:四大類十六項在軌試(實)驗
在神舟十一號發射之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說,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另外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在今天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后,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其間,兩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
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航天員系統策劃了四大類十六項在軌試(實)驗,包括腦機交互技術在軌適用性研究、植物栽培關鍵技術驗證、在軌味嗅覺變化規律研究、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在軌飛行對航天員視功能影響研究等。
完成組合體飛行后,神舟十一號將撤離天宮二號,并于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境外媒體關鍵詞:夯實基礎、邁步、崛起
國際主流媒體廣泛關注中國的這次航天任務,稱這意味中國向建成國際空間站的目標又往前邁一大步。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說,兩次發射任務將引領中國進一步開展面向火星或月球的太空探索任務。
埃菲社則指出,此次飛行任務將為中國在2022年前后完成第一個空間站建設的計劃夯實基礎。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是航天員上天;第二步是航天員出艙,實現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并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則是發射長期在軌運行、長期載人飛行的空間站。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將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階段任務的完成。
香港《文匯報》則指出,神舟十一號的成功,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探索試驗即將進入新階段。
韓聯社評論稱,目前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足以與美國、俄羅斯等老牌航天強國比肩,神舟十一號的發射將為中國實現建成空間站的目標奠定良好基礎。韓國YTN電視臺則稱,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加速崛起。
外媒也關注到這是“中國時間最長載人飛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稱,執行此次神舟十一號航天任務的2名航天員將在軌工作約一個月時間,是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飛行,向著中國在2022年左右建成第一個宇宙空間站又邁進了一步。報道強調,中國堅持以和平為目的,大力發展航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