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向松祚在家中書房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采訪。 本報記者 高興貴攝
人物小傳
向松祚,1965年生于湖北省秭歸縣,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向松祚經歷豐富,多年深入研究西方經濟學經典著作和世界經濟史,尤其是國際貨幣制度演變歷史。他筆耕不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譯作包括《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匯率危局——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和后果》《不要玩弄匯率》《蒙代爾經濟學文集》《金融危機和國家利益》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以扎實的學術功底和耀眼的朋友圈在業界聞名。早年求學于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后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隨后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
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鮮明的性格特征:他曾在商海中搏擊,創過業,當過公司董事長和CEO;他在學界也頗有名聲,長期擔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演講也是他的專長,觀點鮮明、激情澎湃是他的演講給聽眾留下的深刻印象。
2017年新年伊始,《經濟日報》記者在向松祚家中對他進行了專訪。從成長環境到求學經歷,從學術歷程到人生感悟……向松祚娓娓道來。
讀《彭德懷自述》
一段話帶來深深震撼
1965年,向松祚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一個偏遠貧窮的山村。小時候,村里絕大多數人沒有上學的機會,多數人家里也沒有什么書。“我父親曾經幾次要我退學回家幫忙,我覺得干農活太累,想堅持讀書。結果就稀里糊涂,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
直到上高中,他才聽說有考大學這回事。“聽說上大學后能在城里工作,不用再回農村,還有工資,就下決心準備高考。”向松祚考了兩年,每次都成績領先,但第一年報考志愿出了差錯,高中恩師勸他重讀一年,第二年被華中工學院(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鑄造專業錄取。
和無數青年學子一樣,跨入大學校門是向松祚人生的重大轉折。幸運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經濟管理和人文社會學科很受歡迎,激發起許多年輕學子的求知熱情。“大學三年級第一次翻看馬克思的《資本論》,沒有完全看懂,但激發了我攻讀經濟管理的極大興趣。”
真正促使向松祚放棄工科專業,決心攻讀經濟管理專業的,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契機。“大三暑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彭德懷自述》。開國元勛艱難坎坷、苦難輝煌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記得彭德懷元帥在書中有一段話,大意是:我戎馬倥傯一生,軍事政治方面大體算是懂一些,可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經濟問題實在太難了,我怎么也沒有弄懂,引為終生憾事!這對我震動極大。我想,這大概是激發我轉向經濟研究的潛在因素。”1988年,向松祚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現為人大商學院),此后連續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為后來從事經濟學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礎。
給張五常寫信
一份緣開啟廣闊天地
向松祚書房墻上懸掛的唯一一張照片,是他與蒙代爾、張五常兩位經濟學大師的合影。“我非常幸運,能夠認識兩位大師,成為他們的朋友,他們給我的教育和啟發太多太多。”向松祚說。
張五常的著作《賣桔者言》這本書當年很流行,為許多年輕的經濟學子開啟了思想天地,同樣深刻改變了向松祚的經濟學研究方向。他說,“《賣桔者言》以生動感人的故事和令人愉悅的文字,介紹了產權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對當時中國的經濟學界來說,可以稱得上石破天驚。”
反復拜讀之后,向松祚懷著激動、忐忑的心情,給張五常教授寫了一封信寄到香港大學,表達仰慕之情。沒想到,張五常把自己的全部中文著作親筆簽名寄給了他,讓向松祚大喜過望,也直接促使他系統研究產權和交易費用經濟學、合約經濟分析或新制度經濟學。
向松祚說:“張五常特立獨行,別開生面。他獨創的‘經濟解釋’學派將西方經濟學的價格理論或微觀理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除了博士論文以產權理論為研究對象外,向松祚后來專門撰寫專著《張五常經濟學》,主編《五常思想》一書。
認識蒙代爾
深耕國際貨幣體系
此前,向松祚對國際金融接觸不多。博士畢業后他去了人民銀行深圳分行工作,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瞬息萬變,后果觸目驚心,向松祚越看越覺得國際金融體系太復雜,利率、匯率的變動機制是什么?金融危機究竟是怎么發生的?這些疑問促使他全面系統研究國際金融。
很快,向松祚辭去工作,去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課題就是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一年后他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一個碩士項目,獲得世界銀行獎學金資助,在這里結識了國際貨幣理論和現代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蒙代爾。
“雖然那時他還沒有獲諾貝爾獎,但早就是經濟學界宗師級人物,學生們都慕名聽他的課。蒙代爾來過中國,關心中國經濟,對中國學生很友善、很關心,經常邀請我們參加他的聚會,有時我們也邀請他跟我們一起吃餃子,很快我們就成為亦師亦友關系。”蒙代爾的點撥和啟發,幫助向松祚深刻理解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歷史和內在規律,他很快發現蒙代爾教授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獨樹一幟、與眾不同,并由此系統研究自休謨、凱恩斯、費雪、弗里德曼以來的西方貨幣理論和國際經濟學。2003年,他獨自翻譯出版了六卷本《蒙代爾經濟學文集》,得到學界的普遍好評。隨后,向松祚先后出版《不要玩弄匯率》《匯率危機》《爭奪制高點》等著作和多篇文章,并與好友一道籌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變歷程和內在規律,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研究課題,它牽涉到國際政治、國際貨幣、國際金融和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向松祚說,“我算是誤打誤撞,接觸并深入學習了西方經濟學的兩大主流——以蒙代爾為代表的貨幣理論和以張五常為代表的價格理論。我對兩大思想源流的文獻下過很大功夫,知道其精華何在,慢慢也知道其內在的不足”。
撰寫《新資本論》
剖析經濟金融體系
2014年12月份,向松祚的《新資本論》出版,他自認為是比較滿意的著作。“這算是我研究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我試圖從國際貨幣體系歷史演變的角度來考察整個人類經濟體系的內在結構及其發生的深刻變化。”
《新資本論》深入分析了當代人類經濟體系的許多重大主題,譬如:當代人類經濟體系如何演變為一個“三個兩極分化”三位一體的經濟體系——信用資源分配的兩極分化、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兩極分化、真實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為什么過去40年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為什么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零利率、負利率貨幣政策未能成功刺激全球經濟強勁復蘇?為什么主流的宏觀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當代人類經濟金融的許多重大現象?
“我希望提供觀察人類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一個新視角。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學理論飽受質疑和非議。我們確實需要新的理論視角、新的思維范式、新的研究方法。”向松祚同時開展的一項研究工作是研究和撰寫《美元霸權史》。“之前寫過一篇長文,題目就是《美元霸權史》。我希望從大歷史角度考察一個主權國家的貨幣如何成為一個超級國際貨幣。”
揚棄西方經濟學
引入中國哲學思想
“我接觸西方經濟學20多年,漸漸地意識到西方經濟思想在其最根源處有內在的缺陷和不足。西方經濟學是西方思想大源流的一個支流,脫胎于哲學和倫理學,其基本出發點是對人性本質的認識。”向松祚說,“西方經濟學起自亞當·斯密,他高舉人性自私的大旗,以此為基礎發現看不見的手;繼之者是杰里米·邊沁提出的所謂效用或功利主義,為后世經濟學奠定哲理基礎;邊際效用革命則將數學引入效用分析和全部經濟分析;薩繆爾森則直接將全部經濟學問題歸結為一個最大化的問題。從自私到效用到邊際效用到最大化,構成西方經濟學的哲理基礎,它讓經濟學成為一門看似非常嚴謹或能夠數學化的學問”。
“然而,人的本質是自私嗎?是效用最大化嗎?人類經濟行為能夠用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來概括嗎?實證經濟學或所謂經濟科學能夠解釋人類真正重大的經濟現象嗎?其實,平心而論,從自私和效用最大化推導及演變出來的無數復雜的經濟學模型,對現實世界的解釋能力非常有限,甚至根本解釋不了人類最重大的經濟現象,譬如工業革命勃興、科技時代來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等。”
“中國哲學的精髓就是挺立價值主體,發掘價值之源,開啟人的無限創造性,這是中國哲學的偉大之處。”
“經濟學是一門人學,首先要深入思考人的本質。中國哲學的偉大之處,可以彌補西方經濟學思想的淺薄或缺陷。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但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學術方向。”
……
提到正在進行的研究和今后關注的領域,向松祚的思考一句接一句,為經濟學研究開辟新領域的使命推動著他不斷前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