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深供水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
金羊網訊 首席記者區健妍報道:東深供水工程是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8個鎮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擔負著三地2400多萬居民生活、生產用水重任。長期以來,東深供水工程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加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6月21日下午,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網信辦主辦的“香江二十年 粵港共輝煌”香港回歸20周年網絡媒體采訪活動,第二站來到深圳水庫等地,實地了解這項與香港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型供水工程。
興建緣由:
上世紀60年代香港鬧水荒,中央決定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
香港三面環海,歷史上飽受淡水資源奇缺的困擾。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干旱,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萬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水荒使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血濃于水。香港水荒引起祖國的極大關注,更牽動了共和國總理的心。1963年12月,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
有關東深供水工程的珍貴歷史照片
“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在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中,數以萬計的工程建設者飽含激情投入艱苦奮戰,開山劈嶺、鑿洞架橋。規模宏大的東深供水工程歷時一年后宣告建成,它將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進入深圳水庫,再經3.5公里長的輸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統。
1965年3月,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滿載祖國人民深情厚誼的東江之水越山而來,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為了支撐香港、深圳和東莞三地經濟的高速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東深供水工程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擴建、改造,將對港、對深及東莞沿線供水能力提升至初期的十倍之余。
工程現狀:
供應目前香港70-80%的用水,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II類標準
據了解,東深供水工程北起東莞橋頭鎮,南至深圳水庫,工程途經東莞、深圳兩地。目前供水主線全長68公里,工程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年供水能力24.23億立方米,工程設施包括61公里專用輸水管道、6座泵站、兩座調節水庫、一座生物硝化站。東江水經太園、蓮湖、金湖、旗嶺四級泵站提水送至深圳水庫,再經3.5公里埋在地下的輸水管道從深圳水庫自流進入香港。目前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東莞沿線8鎮用水的80%左右都來自于東深供水工程,水質達到了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深圳水庫是向深港供水的調節水庫
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迄今東深供水工程已經不間斷安全優質對港供水50余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法規、制度,并成立多個專職管理和保護機構,包括省水利廳東江流域監察局、省環保廳的東江監察分局、省政府授權成立的東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的東深供水水源保護辦公室。
此外,還在全流域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機制,上游河源、惠州等地封山育林、實行生態涵養,確保對港供水的水量和水質。
安全保障:
東深供水的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是世界同類工程之最
深圳水庫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調節水庫。水庫位于深圳市羅湖區,1960年建成,1965年正式對香港供水。水庫集雨面積60.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4.06平方公里,庫容4496萬立方米。深圳水庫被親切地稱為深港兩市人民的“大水缸”,水庫水質優于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
為了保護水庫的水質,廣東省政府劃定了深圳水庫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面積7.40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面積51.58平方公里,保護區禁止一切污染項目建設。水庫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安裝了隔離圍網、圍墻,行人不能直接接觸水體。
東深供水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
據介紹,東深供水的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簡稱生物硝化工程)是為改善和保障東深供水水質建設的大型凈水工程。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設計日處理水量400萬立方米,規模為目前世界上同類工程之最。
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為了讓港深人民都喝上更優質的“放心水”,生物硝化工程采用的是生物接觸氧化工藝,該工藝是當前主流的水處理生物技術。
記者在現場看到,生物處理池由6條長270米,寬25米、深5.5米的廊道組成,設計水力停留時間為1小時。技術人員介紹,池內設置彈性立體填料,作為天然微生物生長載體,通過鼓風曝氣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氧氣來源。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富集形成生物膜,水中有機物、氨氮等在微生物的生長過程中被利用和降解,從而實現水質凈化。通過東深供水工程專用輸水管道輸送到深圳的東江原水,水質已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