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亮,1971年6月出生,1992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北京海關所屬首都機場海關副關長。
2011年8月,常亮從北京來到新疆喀什參與援疆工作,擔任喀什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喀什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主任等職務。援疆期間,常亮表現優異、業績突出,成為喀什綜合保稅區建設、申報和運營的領軍人物。2014年,在為期3年的援疆任務結束后,受援地黨委專程協調請求其繼續援疆3年,常亮再度援疆。今年7月份,常亮圓滿完成6年的援疆任務,回到北京海關工作。
他是新疆喀什綜合保稅區申報、建設和運營的領軍人物;他離家8000余里,遠別妻兒,卻從未道一聲苦和累;在他3年援疆期滿后,受援地黨委專門派人赴京,請他的單位再度派他援疆。他,就是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先進個人、北京海關所屬首都機場海關副關長常亮。
談及6年的援疆時光,常亮動情地說:“喀什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就是喀什人、南疆人,8000里外的第二故鄉令我牽掛。”
如今,已回京工作的常亮仍心系喀什,談起喀什綜合保稅區,他仿佛在談論一位故友:入駐或圍繞保稅區開展業務的企業越來越多,作為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支點,保稅區已成為喀什乃至南疆發展的重要引擎……
“作為喀什人,我驕傲”
希望將我的每一天、每一小時、每分每秒都貢獻給喀什
2011年8月份,受海關總署派遣,常亮從首都北京奔赴4000多公里外的西陲古城喀什。
此前,常亮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擔任了多年的業務副關長,那是北京最大的加工貿易監管現場,有六七十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入駐;此外,他還曾參與籌建亦莊保稅物流中心。由于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到新疆工作后,常亮很快被任命為喀什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主任,全面負責保稅區的規劃、設計、建設、申報、招商等事項。
“工作太多了,只能爭分奪秒地干。”當地的信任和重托,讓常亮覺得很光榮,也感到“壓力山大”。“其實,能有機會負責一個園區的建設,這是我根本想不到的事情。”常亮很珍惜這個機會,暗下決心一定要將保稅區打造成精品工程。
“主卡口是綜合保稅區的重要部位,應該既有地方特色,又經濟節約”,規劃建設方案時,常亮和同事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最初,他們委托國內權威公司進行設計,但先后制定的4個方案,都不甚理想。時間緊迫,怎么辦?常亮決定親自動手,他結合自己對當地文化和發展愿景的理解,連夜繪制了建筑造型平面草圖。沒想到第二天會上討論時,他的方案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并成為最終設計方案。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帶著感情進行設計,因此結果比較理想。”常亮這樣回答。正是帶著深厚的感情,喀什綜合保稅區建設期間,常亮忙碌在一線,嚴守質量關;正是帶著深厚的感情,常亮深入偏遠山區和眾多企業選材,千方百計降低工程造價;也正是帶著深厚的感情,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他努力在存量的拓展和升級上尋找突破口,實現了保稅區二手機電設備轉口和調撥等業務突破。
“我希望將我的每一天、每一小時、每分每秒都貢獻給喀什。這樣等我離開時能自豪地說,作為喀什人,我驕傲!”援疆期間,常亮每天都寫心得體會,其中的這句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常亮向路過喀什綜合保稅區的維吾爾族老鄉介紹保稅區情況。(資料圖片)
“‘二寶’在成長”
參與、見證了喀什綜合保稅區設計建設全程,他對它的情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
2015年4月20日,是一個常亮永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新疆第二個、南疆首個綜合保稅區喀什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營。從當年策劃籌建到如今茁壯成長,常亮參與、見證了整個過程。他對綜合保稅區的情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封關運營次日,常亮特意在拱形海關監管卡口拍了張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并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藍天下的‘二寶’在成長。”
從資源整合到項目規劃,從組建隊伍到工程建設,從質量驗收到整體設計,保稅區所有重要工作常亮都親自參與。如今,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保稅區主建筑拔地而起,由他設計的主卡口綜合體建筑成為保稅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別讓他欣慰的是,當地群眾還將主卡口綜合建筑作為一個景點,常有新婚夫婦、外來游客在保稅區前留影。
一次,一對維吾爾族父子路過保稅區。兒子在保稅區宣傳牌前給坐在載滿西瓜的農用車上的父親講解,父子倆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看到這一幕,常亮非常感動,連忙跑過去了解情況,勉勵孩子好好學習,畢業后到保稅區工作。那位樸實的父親執意要送只西瓜給他,常亮要付錢,結果被擋了回去:“戈壁灘成了保稅區,變化大得很,你們辛苦得很。不收這西瓜嘛,我們該肚子脹(生氣的意思)嘍。”
隨著喀什綜合保稅區的建成和運營,許多企業慕名而來。“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看到來來往往的車流,所有的疲憊感都消失了。”常亮說,“綜保區是一個引擎,對推動喀什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今年7月下旬,第八批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援疆干部人才完成援疆任務,陸續告別受援地。“作為向西開放以及喀什發展的重要平臺,喀什綜合保稅區有著明顯的政策優勢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對我國面向亞歐大陸和印度洋的開放非常重要。”常亮望著藍天下的“二寶”心有百般不舍,“在充滿希望的南疆大地上,‘二寶’一定會茁壯成長。”
“放下行囊,就是故鄉”
在邊關度過六載春秋,我無怨無悔,更會念茲在茲
“在新疆特別是在南疆地區工作,是一生難得的經歷。作為援疆干部,應該珍惜光陰,努力為受援地貢獻力量。”繁重的業務工作之余,常亮積極融入當地。他時常說,“放下行囊,就是故鄉,要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喀什人”。
2000多個日日夜夜,常亮情系各族群眾,真心誠意地為鄉親們干實事。援疆期間,他先后主動承擔了3戶共17名貧困農民的幫扶脫貧任務,并與他們“結對認親”。鄉親們有啥困難,保證能得到他最熱情的幫助。常亮還經常深入一線,與駐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戶宣傳黨的政策,促進當地的民族團結。
當首次援疆期滿時,喀什地委懷著殷殷期待,挽留他再援疆工作3年。一邊是親情的呼喚,一邊是組織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常亮猶豫了。但一想起那片火熱的土地,一想起那些尚未完成的援疆項目,他下定了決心:“喀什更需要自己,不可能袖手旁觀。”常亮的選擇,得到了愛人和曾在新疆工作多年的岳父的理解,家人滿是不舍地達成了一個共識:支持常亮再次援疆。
“相比那些終生奮斗在西部邊陲的前輩,相比那些奉獻了更多才智與心血的援疆者,我這6年的經歷算不上什么。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常亮總是以謙卑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情灑邊關八千里,六載春秋寫傳奇。“我喜歡喀什遼闊的土地和當地淳樸的民風,援疆工作給了我特別的人生經歷,也給了我很多特別的收獲。”在援疆工作圓滿結束時,常亮說:“在邊關度過六載春秋,我無怨無悔,更會念茲在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