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2016年2月份,春節盛裝巡游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舉行,為當地市民與游客帶來濃濃的中國年味。 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攝
圖② 8月1日,在納米比亞溫得和克,納米比亞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展示剪紙作品。 (新華社發)
圖③ 9月29日,盧旺達首都基加利,一名當地兒童展示中國功夫。
(新華社發)
圖④ 8月31日,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萬國宮,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員表演舞蹈《千手觀音》。
新華社記者 徐金泉攝
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與日俱增,中國外交政策的正當性和處理國際關系時的親和力不斷彰顯,中國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日益增強,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外交的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日益凸顯。
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離不開“軟實力”。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與日俱增,中國外交政策的正當性和處理國際關系時的親和力不斷彰顯,中國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日益增強,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外交的軟實力。歷史關口,時代潮頭,中國理念正引發世界前所未有的共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正譜寫出具有空前引領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新篇章。
吸引力與日俱增
在英國倫敦的圣保羅演員教堂,一部跨越400年時空的劇目正在上演。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在這里相遇相知,交織出一場充滿創意的中西藝術對話。“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強相互理解。”2015年10月21日,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近年來,中外傳統和新興領域文化、藝術交流以及文化產業合作快速推進,成為構建中國軟實力的基礎。每一次主場外交活動幾乎無一例外地強調人文交流,雙邊和多邊合作也都為國與國之間的人文往來創造了便利條件。
增進相互了解,文化是一把好鑰匙。古老的中華文明和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成果,無不令外國友人心馳神往。來自中國的電影、電視劇等文化產品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梁,世界各國人民得以直觀感受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國館、感知中國等文化項目讓中國文化從唐人街走進萬千民心;歡樂春節、四海同春等文化活動讓春節成為各國民眾廣泛參與的節日,為世界了解并愛上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文化引發的共鳴不分地域、跨越年齡,文化紐帶將中國與世界的命運聯系得更加緊密。
中國還搭建起更多平臺,邀請世界各地漢學家來中國交流。中國在北京大學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與發展中國家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培養政府管理高端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尚和合,求大同,中華文明正展現出越來越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國故事、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在全球范圍收獲越來越多的共鳴,產生越來越強的凝聚力。
親和力不斷彰顯
在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中國不僅僅考慮自己一國的利益,而是從大處著眼,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外交政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中國外交站在了人類道義和時代發展的制高點上。
踐行正確義利觀是中國外交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外交工作中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國際事務上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國與國交往中義利相兼、以義為先。正確義利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成為中國軟實力的一面鮮明旗幟,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贊譽。
中國外交展現了平等待人與平衡周全的良好風范。中國一貫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反對以強凌弱。當前,在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的新形勢下,中國依然堅持且創造性地展示平等待人的外交風范,在更廣泛的地域和領域推進公平、正義、平等外交。
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的親和力和誠意,也實實在在地打動了各國人民的心。2014年12月份,巴基斯坦白沙瓦陸軍公立學校遭遇慘烈恐怖襲擊,141名師生遇難。中國第一時間對恐襲予以最強烈譴責、第一時間提供援助,并專門邀請巴方受傷學生和家屬來華療養、訪問,使得巴基斯坦人民感受到了來自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2015年12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上致辭,中方將為非洲1萬個村落實施收看衛星電視項目,中國將對非洲人民的關心落到實處,廣大非洲民眾也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危難時刻,中國在確保本國公民安全的同時,也不忘伸出援手。2015年初,也門戰火蔓延,形勢危急,600多名受困同胞在軍艦的護送下安全撤離。當時有16000多人受困也門,38個國家和地區請求協助撤離本國公民。戰火紛飛中,中國軍艦先后撤離了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塞俄比亞、埃及等15個國家的279名外國公民。中國的救援行動贏得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贊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中國誠心誠意同世界各國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體現著一個大國兼濟天下的智慧與擔當。
掌控力日益增強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力量對比和日益突出的全球性問題,中國提出了全球治理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全球化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體系,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普遍贊譽,將中國國際地位、國際話語權、國際影響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振臂一呼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支持。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行。雁棲湖畔,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共提出100多項合作倡議,其中一半以上由東道主中國提出。建立亞太自貿區本是2004年的一個提議,10年后在中國的倡議下終于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同樣是在2014年11月份的APEC會議上,《北京反腐敗宣言》正式通過。這是第一個由我國主導起草的國際反腐敗宣言,也是APEC歷史上第一次以一國首都命名的反腐敗宣言。
2016年4月1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再次宣布一系列中國主張和舉措。作為此次峰會的重要成果,《2016年核安全峰會公報》寫入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理性、協調、并進的中國核安全觀,這是中國核安全理念第一次上升為國際共識。
2016年9月份,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舉行。占全球經濟總量80%的二十國集團成員、8個嘉賓國領導人、7個國際組織負責人,50余場活動,形成28份具體成果文件。中國再次為全球發展把脈開方,帶給人們信心與力量。
……
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應對埃博拉疫情,在諸多全球性問題上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中國積極推動完善當今國際經濟金融治理機制,倡導提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機制更好地反映當今現實……中國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日益增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