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關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
預算報告充分展示了2018年我國的財政政策和收支計劃: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等等。就相關熱點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
赤字率適當降低至2.6%
財政赤字是一年中國家財政支出超過收入的部分,赤字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是赤字率。我國今年赤字率擬按2.6%安排,比去年預算低0.4個百分點;財政赤字2.38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雖然赤字率適當降低,但赤字規模仍與2017年持平。
全國政協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認為,調低赤字率顯示出我國對穩中有進的宏觀經濟預期有信心和底氣,與經濟向好、發展質量和效益相得益彰的格局相符合,“2017年我國宏觀經濟穩步增長,為赤字率下降提供了良好的預期和基礎”。
張連起委員表示,赤字率下降有利于政策的回旋。今年要繼續改善營商環境、降成本,赤字率下降有利于調整和優化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聚焦三大攻堅戰。由于優化重點支出結構,長遠看有利于把更多資金用在民生改善上,資金使用更有效果,財政資金更加安全、高效。
“我國原有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側重于在支出方面擴大政府投資,赤字以擴張性赤字為主;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側重在收入方面減稅降費,赤字更多體現為減收性赤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
劉尚希委員認為,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通過財政赤字、債務來“大水漫灌”擴大總需求,而是進行結構調整,關鍵是讓企業通過創新提高效率和附加值,進而提升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中國財科院研究員陳龍也認為,下調赤字率并非意味著財政政策的轉向,而恰恰是積極財政政策優化的一種體現。
“調低赤字率是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必然反映。赤字政策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措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趨勢靈活運用。近年來,我國通過提高赤字率等措施,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當前國民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意味著財政增收有基礎。適當下調赤字率,則是經濟穩中向好趨勢的必然反映。”陳龍說。
實施萬億元減稅降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無論是對普通老百姓,還是對企業來說,減稅的信號非常顯著。”張連起委員認為。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2018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采取的減稅措施包括按照三檔并兩檔的方向,調整增值稅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預計全年再減稅8000多億元。加上進一步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各種收費,將減輕稅費負擔1萬億元以上。
過去5年,我國著眼“放水養魚”、增強后勁,率先大幅減稅降費。分步驟全面推開營改增,累計減稅超過2萬億元,加上采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理各種收費等措施,共減輕市場主體負擔3萬多億元。
“我們真切感受到國家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感受到減稅降費力度,今年又將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說,2013年以前,保康縣磷礦石資源稅從量征收,不分品位每噸15元,2013年作為全省資源稅改革試點,適用10%的資源稅稅率從價計征。2016年7月1日,磷礦石資源稅稅率由10%降為7%,礦產資源補償費降為零,停止征收價格調節基金,給企業帶來實打實的優惠,遏制了磷礦生產“采富棄貧”“只啃白菜心”,減輕了企業負擔。
“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對于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勢必產生進一步的積極作用。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減稅降費政策不僅保持了較大規模,而且與稅制改革的結合更為緊密。”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表示,增值稅稅率的進一步簡并、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統一、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政策等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以及個人所得稅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現減稅降費目標的同時,稅制和稅收優惠政策也進一步趨于完善。
重點保障民生投入
2018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同時,財政增收也存在一些壓力和挑戰。財政支出方面,各級財政必保支出較多,新增支出需求很大。綜合判斷,2018年財政收入繼續保持向好態勢與財政支出快速增長并存,預算收支安排依然是緊平衡。
在支出方面,預算報告明確,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嚴控一般性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著力支持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方面取得扎實進展,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嚴格貫徹預算法,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
民生投入歷來受到高度關注。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7年,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全國約1.43億義務教育學生獲得免學雜費、免費教科書資助;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了約5.5%;整合設立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惠及全國7797萬困難群眾……
2018年預算報告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做了進一步安排,包括從2018年1月1日起,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平;在部分地區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全面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40元,達到每人每年490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55元;2018年支持新開工各類棚戶區改造580萬套,等等。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國家財政不斷加大對民生投入力度,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 周 琳 陳果靜)
更多報道詳見: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全國兩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