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決定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化增值稅改革將是今年減稅降費的重頭戲,此次三項減稅措施全年為企業減負4000億元,制造業成減稅最大受益者——
日前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決定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推動緩解小微企業和“三農”等融資難題。
3月3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深化增值稅改革將是今年減稅降費的重頭戲,此次三項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全年為企業減負4000億元。
制造業成減稅最大受益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營改增試點工作,通過實施營改增,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營改增已累計減稅2.1萬億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改革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的要求。
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實施以下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一是適當降低稅率水平,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預計全年可減稅2400億元;二是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三是退還部分企業的留抵稅額。
“實施上述三項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內外資企業都將同等受益。除減輕稅負外,深化增值稅改革,是在營改增基礎上對增值稅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為建立現代增值稅制度、繼續推進改革打下了基礎。”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這次深化增值稅改革把支持重點放在支持制造業發展上,這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許宏才強調,這次改革會使制造業的稅負進一步降低,有效改善市場預期,激發企業加大投資、升級改造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
值得注意的是,營改增在2016年5月份全面推開,增值稅已實現對所有行業的全覆蓋,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著重強調“深化增值稅改革”。“此次確定的一系列措施標志著我國增值稅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從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營改增)改革轉向深化稅制改革,逐步邁向現代增值稅制度。”中國財科院研究員梁季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
確保減稅“組合拳”有效落地
在現行增值稅政策體系里,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有三個,其中工業企業為50萬元,商業企業為80萬元。此外,營改增后,考慮到服務企業的特點,把改征增值稅行業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確定在500萬元。
“這次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納稅標準提高到500萬元以后,統一了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稅制更加簡潔、公平。更多小微企業可選擇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按3%征收率計稅的優惠,也可自愿選擇登記成為一般納稅人,享受抵扣進項稅額的紅利。”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說。
梁季也認為,這項措施使得更多中小企業適用較低的征收率,從而減輕中小企業的納稅負擔,“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符合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中小企業,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轉為小規模納稅人,將選擇權交給納稅人”。
此次三項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中,退還部分企業存在的留抵稅額受到很大關注。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從國際稅收實踐看,對留抵稅額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是將留抵稅額退還企業,二是結轉下期繼續抵扣。考慮到我國增值稅為共享稅,抵扣鏈條還不太健全,如果全面實行留抵退稅,可能對地區間的收入均衡造成一定影響,還會帶來很多技術上的挑戰。因此,我國采取了以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為主的制度。
“盡管如此,我們認為留抵退稅制度是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企業的有效措施,確定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和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實現留抵退稅。”王建凡說。
梁季認為,對部分企業的留抵退稅,有利于增強企業流動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本次對先進制造業、研發企業以及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可以改善企業當期現金流。
“我們將通過完善制度設計、規范操作流程、加強中央與地方協調等方式,確保留抵退稅政策不折不扣落地。”王建凡說。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三項政策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減稅目標的50%。王建凡表示,“對其他減稅措施,我們都已經做好了按程序決策的準備工作。剩下的4000多億元減稅會迅速落地”。
擔保基金力助小微和“三農”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將其作為當前吸納就業、激勵創新、促進消費的重中之重,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引擎。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中央財政發起、聯合有意愿的金融機構共同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
“基金首期募資不低于600億元,采取再擔保、股權投資等形式支持各省(區、市)開展融資擔保業務,帶動各方資金扶持小微企業、‘三農’和創業創新。”許宏才介紹。
據悉,基金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保本微利、管控風險”的原則,以市場化方式決策、經營,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面向市場擇優組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初步測算,今后3年基金累計可支持相關擔保貸款5000億元,約占現有全國融資擔保業務的四分之一,著力緩解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融資難、融資貴,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許宏才表示,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利于支持小微企業、“三農”的發展。“設立基金能夠助推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激發創新活力,對鼓勵創業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他說。
同時,基金有利于更多的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可抵押資產少、信用記錄不足、信息不對稱,影響了市場信貸投放。設立基金可以通過政府增信,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的擔憂,解決中小企業貸款抵押物不夠、自身信用不足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融資擔保行業成本偏高,近年來機構數量繼續減少,擔保規模下降,呈現“小、散、弱”的特點。許宏才認為,設立基金能夠健全我國融資擔保體系,降低融資擔保成本。
設立基金除了中央財政出資,有關金融機構也將共同參與。對此,財政部金融司司長王毅解釋,吸引商業銀行參與出資,主要考慮到無論是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還是商業銀行,服務對象和工作目標是高度一致的。
“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小微企業初創階段,在信貸市場上天然不利地位,提升它信貸可獲得性。目前,為了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工農中建交都建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我們通過與它們合作,吸引銀行參與出資,能夠更好地發揮國家增信這一機制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王毅說。
王毅透露,目前財政部與商業銀行完成了初步溝通,商業銀行表現出很高的興趣和積極性,銀行保險監管委員會也正在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研究落實支持商業銀行出資參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制度安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