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文化和旅游部日前揭牌成立。組建文化和旅游部,對于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趨勢,經濟日報特邀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范周作出相關評析,歡迎廣大讀者關注并參與討論。
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將組建文化和旅游部。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行揭牌儀式。
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符合文化和旅游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是一種與其他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類型。文化與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應用新技術、活躍消費市場需求,可推動關聯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文化新業態發展。而且,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靈魂和內涵所在,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打好“文化牌”是助推地方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
旅游產業是地區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隨著人們精神追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旅游的各個要素——吃住行游購娛都與文化有關聯,民宿的興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同時,以實景演出為代表的旅游演藝市場,正改變著“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傳統旅游形式,讓人們有了對文化的深度體驗。此外,影視、動漫、音樂等文化業態與旅游的融合更加廣泛和深入,創新著旅游產品和營銷模式。
文化旅游作為一個綜合性、融合性很強的產業,一方面是靠“老天爺”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是靠“老祖宗”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文物保護和利用、旅游產業的發展相互密不可分。然而,此前多年,這些交叉融合領域歸屬不同管理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多管一”的局面。近年來,很多地方的文化、旅游相關機構調整與合并,也正是基于管理內容日益交叉重疊的現實,以統籌協調管理職能,提升政府服務效能。2017年,全國24個省份的旅游“局升委”,將旅游局升格成省級地方政府的組成部門,就是為了適應新時代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新要求。
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并不是職能上的簡單相加,未來工作重點不是只抓“文”或者重視“旅”,而是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和載體、內容與形式、休閑與體驗的結合,有助于產業、事業、文物、旅游管理的優化協同高效,有助于文化產業資源、公共服務資源、可開發利用的文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統籌,推動業態創新,實現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
此前,我國很多城市在文旅融合發展上已有成功實踐經驗。據統計,全國相關城市已經組建了100多個文旅集團以及各類文旅基金,以適應當前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我國有大量的文化古跡需要有效保護與活化,這種保護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單單依靠國家財政往往難以支撐。此外,旅游升級需要打造IP,拓展產業鏈,集合影視、廣告、文學、藝術、新媒體等多種文化形式,僅憑政府一家之力難以實現,文化旅游集團(或文化投資集團)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將文化與旅游深度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旅游資源與項目的建設開發,統籌協調,促進文旅做大做強。(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范周)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