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正式揭牌,成為上海“一網通辦”最重要的載體——一個通過數據共享和交換來連通“信息孤島”的“智慧大腦”,給企業和百姓帶來更多便利。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說,上海正在加快建設政務“一網通辦”總門戶,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由“多頭跑”到“進一門”,“線下跑”到“網上辦”。原先上海各部門都有自己的網上辦事入口,但找起來較麻煩。現在建設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總門戶,實現“一把鑰匙開所有門”。
大屏幕前,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演示操作程序——點開“中國上海”網站,從置頂的“一網通辦”里可以看到:個人辦事、法人辦事、事項清單以及各職能部門的通道入口;點擊“我要辦”,個人可辦理戶籍、社會保障等31類事項,企業法人可完成設立變更、準營準辦、資質認證等34類事項。
大數據中心是“一網通辦”3個載體中的一個。另兩個是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和依托在線服務平臺的各個節點。大數據中心是“一網通辦”最重要的推進主體。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是“一網通辦”的基礎性平臺,是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總門戶、總操作臺、總數據庫。各個節點是面向群眾和企業的窗口,包括各種政務APP、政務微信公眾號等。
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
7月16日召開的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大會提出,通過幾年努力,力爭基本實現政府政務服務工作以部門管理為中心向以用戶服務為中心轉變,基本建成“一網通辦”框架體系和運作機制,基本建成整體協同、高效運行、精準服務、科學管理的智慧政府。
數據整合共享、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和廣泛深度應用,是“一網通辦”重點要突破的“三個關鍵”。
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一網通辦”工作聚焦重點,突破瓶頸,真正做到從“群眾跑”到“數據跑”;進一步減環節、減材料、減證明、減時間;創新個性化服務和主動服務,突出特色亮點,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部門“端菜”到企業和群眾“點菜”。
針對群眾和企業反映的“不知道辦一件事要跑多少個部門、需要準備多少材料、準備什么樣的材料”等問題,上海重點推動100項量大面廣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主題式套餐服務。
靜安區開發的“智能導引服務系統”通過梳理企業辦事的各種業態、場景、情形,以情景引導的方式,將有關信息在表單中自動生成。靜安區行政服務中心(政務數據管理中心)主任陳波說,“導引系統就是服務系統”。
上海吉蛙大京餐飲管理公司要申辦食品流通許可證,經辦人杜平在靜安區行政服務中心體驗大廳里自助上網查詢后,系統為他生成了一張個性化的“辦事指南”。他說,回去后只要按指南要求在網上提交全部材料,就可以順利辦完手續。
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長阮力介紹,今年3月底,市工商局和公安局、稅務局一起建設的上海市開辦企業“一窗通”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實現了開辦企業流程再造,壓環節,減時間,開辦企業必須環節從原來的7個減少為3個,時間從22天減少為5天。
勇于擔當 敢動“奶酪”
推進“一網通辦”動的是奶酪,碰的是利益,必須勇于擔當、壓實責任。
徐匯區是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示范區。徐匯區區長方世忠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正在加快推進的區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實體大廳2.0版改造要體現“一網通辦”的最新理念和未來趨勢,有法人和個人事項綜合受理大廳,有24小時自助服務大廳,更有城市網格管理服務大廳和大數據治理創新實驗室。方世忠說,加快構建“指尖上、家門口、一體化”的“一網通辦”工作體系,要在轉變觀念、技術賦能和空間重塑等方面下功夫。
要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就要大力推進各領域跨部門、跨業務流程優化和協同辦理,聚焦優化營商環境。據上海市住建委建筑市場監管處副處長魯超介紹,今年3月1日,“上海市建設工程聯審共享平臺”,即設計方案、施工許可、竣工驗收“一網通辦”平臺上線,至7月23日,已有267個項目在平臺上辦理。宜家上海臨空項目副總監王良平說,以前要開個商務車,得將需要審批的方案圖紙打印十幾套,挨個部門送,現在只要把電子圖紙上傳到平臺就可以等待審批了,省時省力。
浦東新區的企業服務中心幾乎全是綜合窗口。中心主任蔣紅軍告訴記者,新區19家行政審批機關的審批職能已全部進駐企業服務中心,區級事權的16個部門129項企業市場準入事項全部納入了“單窗通辦”,企業無論在哪個窗口辦理,都是一樣“一窗受理、分類審批、一口發證”。蔣紅軍說,浦東在實現新型政務服務機制的同時,努力確保證照分離改革“放得開、管得住”。針對照后證前監管盲區,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及時告知企業所需辦理的許可證,及時跟蹤企業的辦證情況,及時評估企業的信用等級和存在的監管風險,及時公開企業的處罰信息,有效提升了科學化監管手段,體現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則瑾)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