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態公園,7個美麗的湖泊與雄渾的沙漠景觀完美融合,一簇簇頑強的綠色,從道路兩邊沿著綿延起伏的黃色沙丘鋪展開來,全面展示了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的成效。
▲通過“迎風坡造林”,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沙丘高度比1988年下降了5米。
▲億利生態科技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查驗種子保存狀態。億利企業近30年來在庫布其沙漠保護和培育了1040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種質資源,建成485萬畝種質資源基地。
▼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區,沙丘在植被和濕地的護持下得以固定。當地創造性地把黃河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讓水患變水利,讓沙地變濕地。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斯仁巴布(右一)依托庫布其沙漠、七星湖等旅游資源,開辦的“牧農樂”紅紅火火。
▼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光伏基地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模式,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達拉特旗國營白土梁林場積極與社會資本合作,發展沙棘產業,已建成沙棘種植基地7000畝,前景廣闊。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民工聯隊隊長敖特更花(左)憑借多年在庫布其沙漠種樹的經驗和技術,帶領團隊遠赴西藏、新疆等沙漠地帶播種綠色。他們還準備“走出去”推廣中國經驗。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敖楞烏素嘎查的牧民莫日根道爾計,從2003年種下第一棵紅柳開始,憑借勞動雙手在庫布其沙漠創造出荒漠植綠1萬畝的奇跡。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面積1.86萬余平方公里,猶如一條黃色巨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
過去,這里黃沙漫漫,寸草難生,被喻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沙區百姓過著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艱難生活,屢屢出現沙進人退、遠走他鄉的“生態難民”。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鄂爾多斯市歷屆黨委、政府帶領當地各族群眾,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艱苦奮斗,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如今,庫布其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綠化,植被覆蓋率由1988年的3%至5%增加至2016年的53%;年降雨量由不足100mm到2016年達到年降雨量456mm;生物種類從不足10種達到了如今的530種。
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庫布其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跡,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探索出一條“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孕育并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不斷創新的治沙技術
治沙一刻不止,創新一日不停。在庫布其沙漠治理的長期實踐中,以億利集團為代表的治沙龍頭企業探索出了迎風坡造林、微創植樹、甘草平移栽種、苦咸水治理與綜合利用、光伏提水灌溉、原位土壤修復、大數據和無人機治沙等100多項沙漠生態創新技術成果,研發培育出了沙柳、檸條、楊柴、花棒等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植物種子,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基地,建立了旱地節水現代農業示范中心、智慧生態大數據示范中心、恩格貝沙漠科技中心等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示范中心。
執著堅守的治沙英雄
在長年的沙漠綜合治理過程中,鄂爾多斯涌現出了張喜旺、莫日根道爾計、敖特更花等一批防沙治沙先進個人。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在沙漠中種下綠色、書寫希望。灼灼烈日,獵獵狂風,一腳一沙坑,幾代鄂爾多斯人用自己的堅守和執著,讓綠色在鄂爾多斯大地上徐徐延展。
綠色共享的林沙產業
鄂爾多斯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以林業重點工程為依托,大力推進沙柳、檸條、楊柴、沙棘、山杏等原材料基地建設,同時依托生態建設形成的良好自然環境和獨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環境,建成響沙灣、七星湖、恩格貝等生態旅游景區20多處。大批企業治沙、開發林沙資源,帶動了庫布其沙區由單純治沙向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并舉轉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態產業體系。(經濟日報記者 翟天雪 通訊員 冀振宇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