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北京3月8日訊(記者 魏金金 專欄)“目前,在深度貧困地區,文化生活短缺、文化生活質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等情況依然普遍存在。在‘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樹立‘文化扶貧是精準脫貧的必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將‘文化扶貧’放在與其他重要舉措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藏族歌唱家宗庸卓瑪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一再這樣強調。
全國政協委員、藏族歌唱家宗庸卓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當前,各地都在大力興建公共文化設施,可以看到的是,在縣一級政府所在地以及部分交通方便、經濟比較發達的鄉鎮,劇場、文化廣場、戲臺、圖書館等文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得到了普遍重視。“但是,在深度貧困地區,尤其是在一些邊遠貧困的山區,文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的建設依舊十分滯后,與城區和發達鄉鎮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宗庸卓瑪如是說。
宗庸卓瑪舉例談到,在一次文藝下基層的演出工作中,當自己拿著話筒站在田埂上時,因為沒有稍平一點的場地,老百姓干脆坐在坑坑洼洼的場地上看演出。“透過他們的眼神,我從心底覺得,文藝應該走到最基層。對于那些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而言,他們對文化精神食糧的需求更為迫切,那里也更要有傳播的場地和平臺。” 而類似這樣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短板,不僅直接導致深度貧困地區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短缺和質量低下,使得當地文化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開發,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當地非遺消亡。“有很多民間藝術傳承人,因為在本村本土沒有展示的場地和設施,有的跑到城市成了‘傳承研究對象’。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保護,但因為這些非遺失去了傳承的土壤,傳承便成為了一種擺設。還有很多傳承人,直接不再演奏、演唱,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此也就面臨瀕危或失傳的境遇。”
宗庸卓瑪表示,文化扶貧是精準脫貧的必要組成部分,各地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補齊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這一短板的重要性,“否則‘精準文化扶貧’將成為一句空話”。
資料圖片:林芝巴宜區民俗演藝中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對此,宗庸卓瑪建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每年應撥出一定的深度貧困地區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用于地區戲臺、劇場、文化廣場、圖書館等項目的建設。同時,積極組織深度貧困地區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現狀的相關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深入實地,對補齊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工作做出具體的規劃和設計。除此之外,還要定期投入一定資金用于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維護維修。
宗庸卓瑪最后補充談到,在補齊了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之后,還要組織縣級文化領域相關專家,召集鄉村文藝人才,充分挖掘當地原生態文化資源,創作排練出一些充滿正能量、有時代感、有藝術品位的藝術作品,突破一般“文化下鄉”的格局,實現貧困鄉鎮、村全覆蓋,做到可持續文化脫貧。“貧困地區往往是原生態文化資源豐富,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區。我們可以組織文藝人才將原生態文化打造成地理標志性文化產品,增強鄉村‘文化造血’功能”。
更多報道請見“2019全國兩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