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通覽習近平總書記到團組參加審議和討論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等,不難發現,“民生”是高頻詞匯。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閉幕。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閉幕會上講話時,對各位委員提出的要求就包括“始終心系國事、情牽民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報告還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與之呼應,“就業優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被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報告同時強調“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這一變化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不少研究經濟形勢的專業機構,察覺到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和創新:在國際通行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之外,增加了“就業優先政策”。而國內民眾更多地則是感到暖意、增添信心,“國家這么重視,咱們的就業肯定沒問題”!
事實上,“就業優先”背后的意味,遠不止于此。
就業優先,是中國兜底線、穩大局的關鍵之舉。
就業一頭牽著千萬個家庭,一頭連著國家經濟大勢。有就業,民眾才有生活來源,才有底氣消費。就業穩住了,市場才能穩,擴大消費促進投資拉動經濟也就有了基礎。穩就業,既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也是經濟運行的“下限”。2018年,中國調查失業率、登記失業率均穩中有降,就業總體穩定。但是,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給就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在增加。明確“就業優先”,一方面是未雨綢繆,做好政策儲備,為可能出現的沖擊做準備、留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劃底線,確保實現“穩就業”這個“六穩”中的首要目標,一旦就業滑出合理區間,出現明顯波動或失業率大幅攀升等情況,可以果斷采取調控措施予以穩定。
就業優先,折射了中國對經濟增長的全新理解。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就業與GDP增長同向變動,穩住了增長自然就穩住了就業。經濟增長的確是帶動就業的“火車頭”,這也是中國要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重要原因。但是,同樣的增速下,不同的經濟結構、不同的發展戰略、不同的政策取向、不同的操作方式,對就業的影響截然不同。部分經濟體就曾出現過“有GDP增速、無就業增長”“一邊是GDP增長、一邊是大量失業”的情形。此次明確“就業優先”而不是“增長優先”,表明中國追求的不是單純的高增長、而是經濟協調穩健的運行;中國看重的不是某個讓外界驚嘆的數字、而是牽涉民眾最大利益的就業穩定;中國不要無就業低就業的增長,而是強調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優先”二字不尋常。經濟發展目標多元、政策多樣。置于“優先級”意味著,宏觀政策醞釀出臺將全面評估其對就業的影響,讓就業優先;政策措施的操作落實將統籌考慮其給就業帶來的變化,讓就業優先;財稅、金融、產業、投資、貿易等經濟政策將注重與就業的銜接配套,如果發現有矛盾,讓就業優先。
可以預期的是,“就業優先”不僅將穩穩地托住就業大局,還會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新改變:結構優化的步伐有望持續加快,因為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力更強勁;中小企業必然會得到更多支持,因為“小企業、大就業”;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肯定會越來越好,因為民營企業早已是新增就業的主渠道;創新創業的空間將更開闊,因為創業是一種更為積極的就業……而這一切變化,正是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新呈現,見證著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穩健步伐。
(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