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5年來,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著力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走上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緊緊圍繞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總目標,聚焦職責使命,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三大攻堅戰”首戰告捷,深化改革成效初顯,向南發展開局良好,職工群眾生活明顯改善,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六師五家渠市深化改革成效明顯——
“五統一”改革激發新活力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的團場連隊采訪,改革新風撲面而來:取消農資采購等農業“五統一”,職工種地更有熱情了;有了國有農用地承包經營權證,職工種地更安心了;國資國企改革,讓企業更有活力了……
“種子購買、機械應用、棉花銷售都是自己說了算,種地更有奔頭了。”新湖農場三十連的王忠是首批獲得《國有農用地承包經營權證》的人,對今年的棉花市場信心滿滿。他說:“種地關鍵是要跟市場對接好。今年帶領30名合作社成員種植了4000多畝棉花,已經和軋花廠談好了價錢。”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是新疆兵團深化改革的基礎和關鍵,重點是取消“五統一”,即取消農業生產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農機作業和收費標準、統一關鍵和重大技術措施、統一農資供應。2017年6月,兵團黨委確定在第六師五家渠市進行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整師推進試點。
“師、團、連三級全面取消‘五統一’,不搞行政干預,徹底改變大包大攬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第六師五家渠市黨委書記、六師政委齊新平在全面深化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讓新湖農場三十連黨支部書記劉明記憶猶新。
“多年來,職工種地聽團里的安排。突然不讓管了,種什么職工說了算,職工能不能種好地?”兩年多的改革實踐,讓劉明打消了疑慮——取消“五統一”后,合作社挑大梁,職工自愿加入,抱團發展。如購買農資,職工依托合作社,到市場上去詢價購買,節省了投入。
看到大家干勁十足,劉明將目光瞄準了新湖農場三十連蘆葦叢生的塔西河排水通道,牽頭成立了荷香藕合作社,種蓮藕、養泥鰍。一年下來,蓮藕的畝產值達到2000多元,泥鰍畝產值在5000元至6000元之間。
改革后,第六師五家渠市新成立合作社54家。目前,該師共有農工專業合作社658家、社員1.1萬多人,帶動1.9萬名農牧職工參與產業化經營。
國資國企改革,也是兵團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第六師五家渠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將持有的新疆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清倉轉讓給了新疆華凌工貿(集團)有限公司,企業通過“健身瘦體”煥發了新活力。之前,該公司受管理體制等因素影響,曾多次重組,但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盈利狀況未達到預期。
第六師五家渠市財政局副局長、國資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周雁說,為破解這一困局,師市改變以往一味要求控股、控制話語權的固有思維,依法依規引入戰略投資者,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穩步推進百花村股份轉讓。通過改革,實現了企業盈利、公司穩定轉型、配套投資帶動就業的共贏局面。
作為兵團國資國企改革試點單位,第六師五家渠市以現有骨干企業為依托,通過并購等多種方式整合同質化資源,擴大企業規模、增強經營實力;將國有企業改革工作與債務化解緊密結合;將混改、股權轉讓與招商引資有機結合,加快團場經營性資產和債務分離、移交,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第六師五家渠市共完成處置企業316戶,完成率83.6%,減少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22戶,占第六師五家渠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數的67.68%。
新疆農墾科學院以科技創新促發展——
優質棉、細毛羊、新農機……都在這里產生
新疆農墾科學院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兵團農科所,是新疆軍區和二十二兵團建立的農業試驗場,為直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農為主的綜合性科研單位。“我們響應中央和兵團黨委‘向南發展’的戰略要求,尋求新時期科研發展定位,以‘科技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理念,把院科研工作重點、工作重心轉移到南疆來,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促產業發展的作用。”農墾科學院黨委書記王選東說。
在新疆農墾科學院的發展歷程中,科技創新始終被放在首位。建院初期,曾有外國專家斷言,北緯42度以北是棉花種植禁區。新疆農墾科學院首任院長王彬生頂住重重壓力,主持研究開發的北疆特早熟棉花栽培技術獲得成功,徹底打破了這一論斷。如今,這一區域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棉花主產區。
多年來,新疆農墾科學院選育的油葵系列雜交種、玉米、棉花、小麥、大豆、番茄等優良作物品種長年在新疆及內地推廣種植,選育的多個棉花品種被國家列為北疆主推棉花品種。
上世紀50年代,國家急需細毛羊,當時還是紫泥泉種羊場技術員的劉守仁和同事,采取“引血改良”“封閉育種”“全價飼料喂養”等綜合技術措施,歷經12年艱苦探索,培育出我國第一個良種細毛羊——軍墾型細毛羊,填補了國家多項空白,使我國綿羊資源品質站在了世界的前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研究,劉守仁和他的團隊培育出11個品系的優良細毛羊。累計為25個省區輸送種羊32萬多只,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4億多元,為我國細毛羊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8年4月,全國首例含有人肝細胞再生增強因子的轉基因克隆羊在新疆農墾科學院誕生。次年,中國美利奴超細型羊毛的批量化工業性試紡,為毛紡工業高檔產品再次填補了優質國產羊毛原料空白。目前,一支以劉守仁院士為帶頭人,中青年科技人員為主體的研究綿羊遺傳資源利用及新品種培育的科研隊伍,為新疆羊產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科技動力。
在荒原上,手拉肩扛、開荒種地是第一代兵團人的真實寫照。經過60年的努力,農業機械化已成為新疆兵團大農業的標志。近30年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為代表的農機裝備研究團隊,針對兵團提出“六大精準農業”發展戰略,研發了精量播種機、鋪管鋪膜播種機、育苗移栽機等30多種農牧機具,獲國家專利22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兩項成果。
其中,2002年研制成功的“棉花鋪膜鋪管精量播種機”累計推廣近4萬臺(套),作業面積近3億畝,已成為兵團推廣速度最快、數量最多、覆蓋面最廣的農用機具。
隨著科研人員努力鉆研,一批批新農機在田野沃土中施展拳腳。根據規劃,到2020年,兵團機采棉面積將占棉花總面積90%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以上;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提高,農機管理標準化團場達到95%以上。
引自以色列的滴灌節水技術,因滴管器材價格昂貴難以大面積推廣。在新疆農墾科學院尹飛虎為代表的科研團隊數十年的科學鉆研下,一項項技術被突破,生產出低成本器材和裝備,形成了推廣服務體系,使大面積應用成為可能。同時兵團培育出自己的節水上市公司——新疆天業集團。
自2000年推廣滴灌技術以來,以膜下滴灌技術為平臺,廣泛應用農業6大精準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5490萬畝,節水65.88億立方米,相當于節約了41個新疆天池的蓄水量。滴灌節水技術廣泛應用于30多種作物,推廣到內地8個省份,并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安哥拉、貝寧等13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滴灌面積5萬余畝。
農墾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專家余渝提出,技術與品種對接要先示范,通過更換品種解決共性問題。結合申報南疆鹽堿地滴水出苗課題研究,新疆大力培養人才,加大職工技術培訓,提高防控等科學管理水平。
近年來,新疆農墾科學院科研事業始終走在全疆前列,一些科研成果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建院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20項,獲獎338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育成麥類、棉花、雜交油葵、雜交水稻、玉米、大豆和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肉用細毛羊等農牧新品種125個;研制出精量播種等農牧新機具五大類60多種,已成為兵團農業機械化的主要支撐。
2013年,新疆農墾科學院正式加入中國科學院聯盟,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并于2014年掛牌成立了兵團在境外首個現代農業示范中心。隨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重心向南轉移,新疆農墾科學院強化“棋眼”意識,先后研究制定新疆農墾科學院向南發展科技支撐行動方案。
60年砥礪前行,60年奮發圖強。新疆農墾科學院以發展壯大兵團為己任,先后在兵團13個農業師73個農牧團場和自治區部分縣市的扶貧服務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多次獲得國家榮譽,并將技術服務延伸到許多中亞、非洲國家。
“中亞濕島·交響夏都”城市品牌愈發閃亮——
可克達拉一天一變樣
60年前,悠揚動聽的歌曲《草原之夜》誕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被人廣為傳唱,可克達拉聲名遠播。2015年4月掛牌設市以來,當地著力培育“中亞濕島·交響夏都”城市品牌,以此引領城市建設,逐步邁向“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化城、以產興城”。
可克達拉地處新疆伊犁河谷,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和管理的第八座城市,城市總面積979.7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9.3萬人。“如今,可克達拉每一天都在‘改變模樣’。”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常委、四師副師長、師市黨委宣傳部部長林玲說。
夏末,行走在可克達拉街頭,只見碧水繞城,花樹繁茂,濃濃綠意撲面而來;西天山云雪披肩,蒼茫壯闊;伊犁河水流淙淙,奔騰不息;即將通車的可克達拉大橋宛若長虹,飛跨兩岸。可克達拉市市長曾劍說,按照“3年有模樣、5年大變樣”的目標,該市圍繞生態、產業、文化、服務等工作重點,從功能分區、建筑風格、色彩色調、設施完善方面入手,推動“多規合一”,繪制城市建設“一張藍圖”。
堅持以綠“蔭”城,精心描畫生態城市。可克達拉深入實施森林進城圍城、綠色廊道、景區綠化、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等工程,開展春秋兩季城市綠化“大會戰”,建成了29個主題公園,城市綠化率達到43.8%,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實施垃圾集中轉運、廁所革命,加大周邊團場人居環境整治,完成城鎮美化工程,持續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打造清新宜人生態新城。
堅持以水“潤”城,增添城市活力。可克達拉市對伊犁河沿岸濱河濕地進行保護性開發,以讀水、觀水、戲水等項目為依托,建設詩情畫意的生態廊道;三條水系穿城而過,讓“城依水、水抱綠、綠環城”,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內涵。可克達拉大橋橫跨伊犁河,是兵團目前最大的單體橋梁,通車后主城區至67團、68團、69團的路程將大幅縮短,為可克達拉“一河兩岸、跨河發展”奠定基礎。
堅持以文“化”城,傳承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可克達拉市的成立,讓兵團第四師實現了從屯墾戍邊向建城戍邊的轉身。這座年輕的城市將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靈魂,發揚和傳承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著力打造先進文化示范區。該市提出,用好《草原之夜》誕生地的金字招牌,加大“一首歌、一座城”宣傳力度,努力建設一座值得來、想停留、不想走的城市。
堅持以產“興”城,培植城市發展不竭動能。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區域統籌、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總體思路,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高起點規劃城北、城西兩大產業園,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新興產業引進步伐。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區與市域各團場產業互動。立足自身優勢,做強白酒生產、薰衣草加工、牧業生產等,讓“酒香”“花香”“肉香”更加濃郁,香飄更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