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 北京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故宮、長城、京杭大運河、頤和園等彰顯著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各色文化資源,成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發展文化產業的最好資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大決策,有力促進了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文化產業已成為推動首都實現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滿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推動力,成為引領首都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朝陽區三里屯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攝
文化產業亮點紛呈
2005年,北京市作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將文化產業作為推動首都實現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滿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逐步成為首都經濟發展新引擎。今年1月至6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5818.8億元,同比增長9.1%。
2017年,北京明確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明確提出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的建設目標,充分利用北京的歷史名勝古跡和歷史遺存,以及古城和“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3個文化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近年來,北京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驕人業績,亮點紛呈。
北京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鏈完善、服務體系健全、管理運營規范、運營效益顯著是園區的共同特點。其中,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中國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等提供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化平臺服務,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清華科技園、中關村軟件園等提供全方位的產業公共服務,是園區文化企業的貼心管家;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等融入新時代文化元素,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77文創園、郎園Vitage等建設了實體書店、影劇院等配套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百姓的“文化會客廳”。
據北京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北京市將研究出臺市級園區配套支持政策,啟動第二批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和第二批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認定。
走進赫赫有名的百年首鋼,老工業遺存已煥發出新生機。10多年前,為了首都的碧水藍天,為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首鋼率先搬遷到曹妃甸;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召開,首鋼將工業資源活化利用,舊廠址變身成冬奧場館。原來廠區為高爐降溫而儲存的循環水池,已被改造成“半廠山水錦花池,十里鋼城碧云天”的群明湖。
石景山區委書記常衛說,“雙奧之區”是石景山的一張新名片。石景山區正大力推進新首鋼地區的文化復興、生態復興和產業復興,讓新首鋼成為新時代首都的新地標。
除了首鋼文化創意園區讓昔日“鋼城”華麗轉身,北京的798藝術區則是我國工業舊廠房成功轉型為文化新地標的首個案例。798藝術區的前身是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由于部分廠房的建筑具有高大、墻體厚、采光好、古樸、敦實等特點,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藝術區。
“經過17年的發展,798藝術區已向多種文化業態相融合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逐步轉型。截至2018年,798藝術區內各類機構達到515家,文創產業產值達到45.92億元。”北京七星集團總裁、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彥伶說。
大興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潘郁峰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目前大興區正在以文化都匯園區為載體,打造文創基金產業園。現已吸引16只文創產業基金進駐,基金總規模達到160億元,累計投資項目50余個,形成了文創基金特色園區。目前,基金產業園入駐企業26家。
在位于北京生態涵養區的延慶區,對承載著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的長城,搶救修復工作正在進行。“長城文物和遺存的保護,長城沿線古村落的保護,目前健在的17名抗戰老兵等長城文化元素,儼然就是一個長城博物館。長城文化、長城故事不僅是文化藝術的源泉,更是延慶旅游業的最大亮點。要把長城風景點變為長城文化展示區和國際交流的窗口。”延慶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黃克瀛說。
讓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為此,北京出臺促進首都文化金融發展的意見,建立文化產業“投貸獎”聯動管理機制。2017年、2018年對銀行開展文化產業貸款業務共給予32家次、8750.2萬元獎勵,對文化企業貸款共給予3.69億元貼息支持。同時,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建成“文創板”“文創金服”兩個線上文化金融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兩個平臺累計服務文化企業1.2萬余家,受理融資申請超過900筆,成功對接融資302.6億元;引導銀行設立文化特色機構。目前全市共有近40家文化產業特色支行,為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 楊學聰)
書香北京
北京,是一座彌漫著書香的城市。
華燈初上的時候,喧囂的城市安靜下來,那些散落在北京市區各個角落的24小時書店依然亮著溫暖的燈光。
朝陽區三聯韜奮書店三里屯24小時店安靜、整潔,店長姜軍說:“這里圖書陳列豐富,內容多,來這兒寫作、閱讀的人不少。現在是銷售旺季,月銷售額能達到60萬元至70萬元,其中90%來自圖書銷售,咖啡、茶的銷售只占10%左右。”
多樣化閱讀,已成為北京人一種新的生活時尚。
據了解,今年朝陽區將爭取做到讓居民步行15分鐘之內,便可以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而在西城區,公共閱讀空間已有54家。
在北京,經常有各種各樣的讀書會舉辦,讀書會多以當前一個熱門話題或者一個事件、一本新書乃至一個節日為主題,組織大家一起探討,一起讀書,切磋交流,共同提升。
北京書香最濃郁的地方,當然要屬那些坐落在城市核心區的圖書館。
中國的出版規模和出版品種已居世界前列。北京圖書大廈于1998年5月18日開業,是北京市國有書店中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豐富、最早運用信息化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旗艦書城。1987年,北京圖書館新館(國圖一期)建成,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國圖二期新館于2008年開館,兩座圖書館都成為北京市著名的地標性建筑。
讓書香北京越來越國際化的,是已經舉辦了25屆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及已經舉行了16屆的北京國際圖書節。圖博會以“打造世界一流書展”為目標,聚焦中外出版合作前沿議題,推動全民閱讀發展。據統計,上屆圖博會書展期間,共舉辦了1000多場次文化活動,吸引了30萬人次進場參觀。逛書市成了北京人的一大樂事。
新時代新氣象,除了實體閱讀空間,北京各區還紛紛上線網上閱讀空間。其中,大興等區推出24小時城市書房,打通閱讀“最后一公里”,“悅讀大興”手機APP同步上線運行;朝陽區積極開展線上閱讀推廣活動,首都圖書館、區圖書館、街鄉圖書館實現公共電子閱覽室100%覆蓋。如今,朝陽區已形成“四網一體”特色格局:傳統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城市街區便捷閱讀服務網絡、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絡、定制化閱讀服務網絡及朝陽特色公共閱讀服務體系。
書香,成為北京人每天都能呼吸到的幸福空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
文化引領提升城市品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朝陽區實現了由農業大區到首都新興工業區的轉變,又逐步發展為承載國際一流企業的商務中心區、國際科技文化體育交流區、各類國際化社區的承載地、創新引領的首都文化窗口區、大尺度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區、高水平城市化綜合改革先行區6大功能的重要城區。
在喧囂的三里屯,匯聚著三聯韜奮書店、春風習習等風格各異的書店,這里已經形成一條獨特的“閱讀文化帶”,是北京市首個1公里閱讀圈。據了解,朝陽區目前共有各級公共閱讀服務設施600余座。此外,朝陽區還利用閑置活動室、文化墻打造了57座流動美術館,讓市民不出社區就能欣賞藝術名作。
“朝陽區正在努力打造一座文化之城和博物館之城。”朝陽區委書記王灝說。
近年來,朝陽區探索形成了老舊廠房轉型文化產業園區的“朝陽經驗”,已有798、751、郎園等60余家老舊廠房轉型升級改造為文化產業特色園區。今年6月15日,朝陽區發起成立國際文化產業園區聯盟,力爭到“十三五”時期末,打造100個文化產業精品園區。
今年5月,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商務中心區(簡稱CBD)地區,首個以“城市森林”為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正式開園,1.8萬平方米的城市森林與林立的樓群相互交織,為周圍居民提供了鍛煉、休憩的好去處。
“朝陽區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和諧宜居大美朝陽,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已達92.6%。蕭太后河濱水綠色文化休閑廊道項目已全面竣工,呈現出水清、岸綠、景美、蘊深的城市水岸景觀。”王灝說。
朝陽區目前綠化覆蓋率達48.2%,森林覆蓋率達22.35%。年內還將建成3個“一綠”城市公園、3個“二綠”郊野公園以及3處城市森林公園,總面積超過1萬畝。“2020年朝陽區建設用地將減量33平方公里。減量空間大多用于留白增綠、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質。”
北京CBD是北京對外開放的第一站。歷經26個年頭,CBD中心區已拓展至7平方公里,地上建筑總規模近1000萬平方米,集中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甲級寫字樓和星級酒店,這里已然形成了以國際金融為龍頭、高端商務為主導、文化傳媒聚集的產業格局。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CBD功能區新注冊外資企業681家,同比增加387家,增速超過130%。外資企業實現稅收596.57億元,占CBD功能區總稅收的43.93%。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86家,占北京市的50%,稅收貢獻超過100億元。
“作為開放型的高端商務區,北京CBD發展的最大基礎、優勢和特征就是國際化。”王灝說,北京CBD功能區外資企業總數已連續兩年超萬家,且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匯集世界500強企業157家,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3家,占全市的30%。擁有國際金融機構百余家,占全市的70%。
今年,北京CBD將圍繞“國際化”開展各項工作,對標國際案例,制定《商務中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爭取用3年時間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國際交往空間格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