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是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依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提升制造業水平,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考驗著政府與企業的智慧和能力。1月12日,在經濟日報社舉辦的“2020中國經濟趨勢年會”的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創新驅動,做強實體經濟”這一主題展開了交流。
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濟日報社創業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從2015年至2018年,盡管資金約束明顯,但大多數企業仍在堅持創新投入,企業科研人員數量、科研經費總額明顯提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許多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這背后,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持續加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說。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始終重視創新研發投入。2018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9677.9億元,比上年增加2071.8億元,增長11.8%,投入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位;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9%,在OECD國家中名列前茅,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隨著科研投入持續加大,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2018年達到了58.5%,2020年有望超過三分之二。”畢吉耀說。
不過,我國科技創新也存在不少短板。例如,基礎研究還有許多不足,創新生態、科研生態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這些短板暴露得更明顯、更充分,這也更能倒逼我們加強自主創新的決心。”畢吉耀建議,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既要進一步用好全球創新資源,也要引導市場主體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把創新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同時,要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政府要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發力,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創新,也要通過財稅優惠等手段,激發市場主體創新的熱情。
企業要創新,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和金融支持。在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看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創新,不僅僅是社會責任,也是銀行自身經營和長遠發展的內在要求。
“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創新不等于簡單給錢;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創新,也不能簡單等同于信貸支持。”黃志凌說,在實踐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好銀行作為“創新顧問”的作用,通過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為企業科研創新提供支持。同時,要適應不同風險特點,創新金融服務,解決實體經濟創新的融資需求;加大銀行信用創新力度,突破信用評估的技術瓶頸,實現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創新貸款回歸信用本原。
構建創新的“生態圈”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根據有關機構測算,截至2018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31萬億元,占GDP的1/3。數字經濟的發展,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發揮重要作用。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將為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說,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各種產業將加速融合。例如,在服務領域,共享單車、外賣等都是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產物;在工業領域,也已經有許多數字化、智能化的生動實踐。產業的加速融合,帶動了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
盤和林建議,從長遠角度看,要實現創新驅動實體發展,必須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制度創新來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要構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生態圈;要加速打破數字和信息的孤島,構建數字“高速公路”,使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更好地在“高速公路”上馳騁。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有著巨大的價值。“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做數據存儲,只要做到穩定、安全、可靠就行。但是,如果要使數據的價值得到更大限度的釋放,關鍵要深耕行業的融合發展。”潤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超男說,在數字經濟時代,很多行業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不同行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趨勢。例如,過去,自行車就是自行車,但嫁接數字技術以后,衍生出了共享單車,形成新的巨大的市場。
“依托大數據的生態平臺,各種產業都有機會融合,關鍵要用好數字化平臺,構建集約化共享平臺,形成創新的‘生態圈’。”周超男說,要讓數據在融合發展中發揮作用,關鍵要提升大數據的應用能力。
“過去,不同服裝品牌之間更多的是競爭關系。但是,我們要打造的創新生態圈,是要實現從管理競爭轉向管理合作。”依文集團高級副總裁溫巍說,在服裝行業的上下游,有著許多優質產能,如何讓這些產能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恰恰是行業創新發展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依文集團通過整合資源,搭建創新性平臺,實現了集合訂單、集合設計、集合生產,實現了柔性供應。
把創新貫穿于全過程
“2019年,安慕希酸奶單品銷售額突破了200億元,創造了消費品銷售榜單的奇跡。”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說,安慕希產品之所以“走紅”,關鍵在于研究了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精準地找到消費需求的“痛點”。
在張軼鵬看來,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把創新發展的理念貫穿于全過程。近年來,伊利著眼于我國乳制品消費升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僅在產品質量安全上狠下功夫,而且持續加大創新和研發投入,以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過程中,伊利從18年前就開始對中國媽媽的母乳成分進行研究,并建立了中國母乳數據庫。目前這一數據已經積累千萬個樣本數據。有了這些數據作為依托,配方奶粉的研發也就有更扎實的基礎。
有色金屬行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當前,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江西銅業集團黨委副書記汪波說,從規模上講,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銅消費國,江西銅業生產的陰極銅產量全國第一,全球第二。不過,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與世界跨國巨頭仍有差距。
“有色金屬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要靠創新驅動。創新,關鍵則在于務實。”汪波說,企業的創新發展,必須首先強化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積極構建符合企業實際的制度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氛圍。
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汪波說,近年來,江西銅業加快推進科研體制改革,努力使每個人才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讓人才引得進來,留得下來。同時,加速打破制約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推動科研成果落地。例如,為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拿出科研成果轉化后產生的一部分效益,對科研人員進行獎勵;同時,出臺了“雙創”獎勵制度,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創新成果也進行獎勵。2019年,公司獎勵180多個草根創新項目,獎勵資金達到1000多萬元。
此外,江西銅業還在推動傳統企業的智能化發展上下功夫,積極將大數據技術融入產業鏈全鏈條,打造智能化工廠,建設智慧礦山,實現銅加工智能化作業,使產品更加低碳、環保,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