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海關關員對洋浦口岸首次進境俄羅斯白鯨進行臨床檢查。 周書 攝
中新網海口4月10日電 (張思春)記者10日從海口海關獲悉,海關堅持高標準提供技術指導、高質量構建監管制度,助力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取得早期收獲。
據悉,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是黨中央基于海南獨立的地理單元和溫潤的熱帶氣候等比較優勢基礎上,為海南指出的重要發展方向。基地建成后,海南自貿港將在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利用領域內更具競爭力,對海南種業全產業鏈發展,服務我國農業、畜牧業對外開放具有重要作用。
海口海關作為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以下簡稱中轉基地)建設的成員單位之一,廣泛收集企業的引種需求,對已獲得檢疫準入資質的種類,做好對企業引種過程的指導服務;對尚未獲得檢疫準入的種類,及時向海關總署反映需求,爭取海關總署在檢疫準入和檢疫審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有力地支持了海南動植物種質資源的引進和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
海口海關技術專家在海口海關熱帶植物隔離檢疫中心進行種質保育。 符傳濤 攝
據悉,在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的兩年間海關已組織30多次會議,反復論證為項目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19年,海口海關共檢疫監管引進動植物110批次、810.6萬美元,包括從柬埔寨、越南引進的食蟹猴種猴1900只,從美國、泰國等引進種蝦6萬余尾,從毛里求斯引進珍惜種龜24只,以及美國的結縷草試管苗等425.7萬株。
“海口海關堅持安全高效服務,圍繞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這一重大功能平臺,堅定不移開展先行先試,支持海南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處動物檢疫科科長張思春介紹。
在提供技術指導方面,海口海關成立中轉基地建設研究專題組開展調研,形成中轉基地《檢驗檢疫設施建設與實施步驟的研究》和《體制機制研究和分步實施方案》2個報告,完成《自貿港背景下支持海南種業全產業鏈發展海關監管機制創新研究》等研究課題,為中轉基地項目可研報告、產業規劃的編寫提供了信息資料、技術標準和政策咨詢服務。
在創新監管制度方面,海關總署2019年11月印發《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海關監管方案(試行)》,提出為中轉基地的選址、規劃和一流硬件設施建設提供海關專業的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對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各環節創新監管制度和模式,對風險防控保障體系建設指出具體的要求和措施,建立起一套流程科學、防控嚴密、對接無縫、便捷高效的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國門生物安全保障水平,促進海南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貿易發展。
2020年3月,海關總署將觀賞魚進境檢疫審批權限授予海口海關辦理,進境觀賞魚實現“即報即批”。海南口岸自2018年開展觀賞魚進口業務以來,已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和美國引進59批次觀賞魚,包括刺尾魚科、蝴蝶魚科、雀鯛科以及鰩魚科等10余個科80余種,為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增添又一亮點。
下一步,海口海關將繼續為中轉基地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指導,創新中轉基地種質資源引進中轉檢疫監管模式,支持海南產業發展急需的種質資源進口,支持海南優化完善進出境動植物引種檢疫安全體系,全面提升引種中轉檢疫監管能力水平,確保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守得住風險底線,引領海南現代農業發展。(完)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