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3日訊 中共中央宣傳部2022年6月23日下午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肖遠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超,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路透社記者: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問人民銀行近年來在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第二個問題,近期央行為應對疫情的經濟影響,出臺了一系列結構性政策工具,包括促進綠色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等。但有人擔心,結構性工具過多使用會弱化總量工具,并且數量型工具的使用也會影響貨幣政策調控逐步向價格型的轉變。請問,人民銀行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陳雨露:
謝謝路透社記者。你提了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近一段時期以來很多專家非常關心的問題。近年來,中國央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不斷創新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同時,也比較注重發揮利率價格杠桿作用,目標是努力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實踐證明,過去這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有了明顯提高。主要在三點:
第一,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更加完善。剛才我也提到,我們始終堅持要管好貨幣總閘門,同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你剛才談到的M2,還有我們的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始終保持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支持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持續實現了優化組合,也就是較高增長、較低通脹和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
第二,在過去十年,我們也逐漸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重點是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等國民經濟發展當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出臺,既有力支持了有效應對世紀疫情的沖擊,同時又積極貫徹了新發展理念,推動國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三,我們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場化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重點是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進行了改革,形成了一個新的傳導機制,也就是由市場利率和央行引導來影響LPR,然后再影響貸款利率。在存款方面,我們也建立了存款利率的市場化調整機制,也就是引導存款利率跟隨LPR和國債收益率的變化,以此來進一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
在這里,我想特別指出的一點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的。也就是說,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夠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一方面,人民銀行在設計結構性政策工具的時候,堅持順勢而為,也就是按照目標一致性的原則,來建立激勵相容的機制,就是把央行資金和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信貸投放掛鉤,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另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是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的,有助于保持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的平穩增長。
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也就是說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的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的配合。同時,市場也應該注意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場利率水平之間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會對市場化的利率體系造成太大的影響。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