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艱巨任務在農村
——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下)
本報調研組
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壯舉。接下來,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惠及億萬農民的共同富裕,這是一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
農民增收是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城鄉差距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收入較低等問題,統籌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和超常規措施。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歷史高度,作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決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扎實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現了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從貧困到實現全面小康、再到走向共同富裕,三個歷史階段鋪展出一幅鄉村振興、宜居富民的壯美畫卷。來自國家統計部門的數字顯示,2011年至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收入比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萬元,實際增長9.7%,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6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7%。各地堅持存量優先原則,合理確定落戶條件,協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常住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位500多萬個,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有所提高。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落實實施方案,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步伐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形成。所有這些發展和進步,都為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也要看到,眼下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三農”發展不充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當前城鄉之間、農村不同群體之間、不同地區農村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以收入水平為核心的發展差距。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盡管連續13年下降,但在2020年仍達2.56,這意味著至少需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的2.56倍,才能縮小二者絕對差距;從農村不同群體看,收入差距的絕對值持續擴大,從2000年的4388元擴大到2020年的33839元,兩者倍差為8.23,明顯高于城鎮居民的6.16;從不同地區看,以浙江和甘肅兩省農村比較為例,絕對差距也在持續擴大,從2013年的11905元擴大到2020年的21586元,而相對差距有所減小,但也保持在高位。
總體來看,城鄉差距依然較大是通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這不僅體現在收入和生產生活水平上,而且教育、醫療、社保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差距。
還要聯系地看,擴大內需是當前必須牢牢扭住的戰略基點,其中,通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差距的合理化,可以為擴大內需提供強勁支撐和深厚底蘊;而通過提高欠發達地區、中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脫貧地區、農村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不僅可以填充甚至擴大高收入群體消費結構升級留下的市場空間,更有利于形成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產業市場擴張的“雁陣模式”,彌補城鄉消費斷層,延長我國產業發展生命周期,進而促進國內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和國際大循環暢通無阻。
農民增收是擴大消費的前提,也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
拓寬農民增收視野
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今年上半年,在各地區各部門努力下,農民收入實際增長4.2%,快于城鎮居民2.3個百分點。但從目前情況看,這方面還面臨一些現實挑戰,比如因疫情散發,農民外出務工就業壓力加大,部分地區農產品產銷不暢,農資價格持續上漲,推高農業生產成本等。
對于當前我國農民增收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認為,一是農產品價格增長乏力或呈現較大波動,但成本卻總體上呈現出較快增長態勢;二是糧食主產區特別是西北、東北地區,農民增收困難問題依然突出,以農為主和低收入農戶的增收問題也不可大意;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農民就業增收機會的開拓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四是農產品市場調控對于價格波動的容忍空間過小,容易因“急剎車猛給油”加劇農民收入波動風險;五是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民增收的制約作用較為顯著,后續影響仍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
困難不小,問題不少,但同時也要看到,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動力也很強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此為遵循,近年來,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發力,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有國家戰略規劃引領,有黨內法規保障,有重要戰略、重大行動和重大工程支撐,也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給,每一年的“一號文件”都是干貨滿滿的指導“三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希望灑滿金色田野。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意味著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提升。同時,種植、畜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各地積極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持續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搭上了“數字快車”,也為鄉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致富新理念新方式。
廣闊土地大有可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一方面培育鄉土人才,在全國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另一方面大力引進外來人才,大學生、復員軍人、企業家、科技人員、農民工等各界人士返鄉、下鄉創業,投身農村新產業、發展新業態。這些擁有能力經驗和知識儲備的返鄉入鄉人才,不少都將成為一方致富帶頭人。
務農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了多元化支撐,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而農民致富來源、收入結構的重大變化,使得農民增收問題已由“三農”問題,轉化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由此,研究分析農民增收問題,也要跳出就農業談農業、就農村談農村、就農民談農民的局限,從城鄉統籌、城鄉融合、促進城鄉良性循環的角度,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擴視野、上格局,通過發展產業、穩崗就業、推進創業、投資興業,系統謀劃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舉措,千方百計保持農民增收好勢頭。
暢通農民增收渠道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城市人口比重還將有所提高、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將會進一步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大量農民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改變。“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落實到具體工作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緊,但不宜像脫貧攻堅那樣提出統一的量化指標。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及早干預,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
按照這一要求,我們務必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推動農民增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讓億萬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五大振興”中,第一個就是產業振興。和過去不一樣,現在發展鄉村產業需要通過打造全產業鏈,拓展產業的增值增效空間。要在做優做強種養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三大鄉村產業;打造農業的全產業鏈,推動產業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向賣品牌產品轉變,推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促進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生態、文化、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產業的類型,提升鄉村經濟價值。要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科學布局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宜縣則縣、宜鄉則鄉、宜村則村,形成縣城、鄉鎮、中心村分工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引導農產品加工業更多向縣域、主產區轉移,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勞動密集型產業梯度轉移,打造城鄉聯動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批鄉村產業強鎮、強村、強企,著力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要引導人才和技術、工商資本與農民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推行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助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集體經濟之所以能為農民提供保障,在于參與的農民享有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享有向本集體申請使用宅基地的權利、享有參與分配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權利、享有參與鄉村自治的權利。據農業農村部2021年數據,全國已建立鄉村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近90萬個,清查核實集體賬面資產7.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5萬億元。2020年8月,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指出,5年中的5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取得顯著成效,集體成員累計分紅超過3800億元。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在搞好統一經營服務上、在盤活用好集體資源資產上、在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上多想辦法,走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續且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型集體化、集約化發展道路,更好引領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大力推進鄉村建設,更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
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鄉村形態快速演變的階段。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擴內需、穩投資、搞建設,農村的欠賬還很多,投資空間很大。這幾年,農村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往村覆蓋、往戶延伸還存在明顯薄弱環節。要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短板要加快補上,加強農村道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快網絡、新能源和冷鏈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要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如多渠道加快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提高農村教育供給水平,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逐步提高農民醫療保障待遇,補上農村養老短板,提升縣級和鄉村敬老院能力水平;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強化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增加農業農村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目前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390萬家和220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達到16.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在破解“誰來種地”、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這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和質量;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推動服務領域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等環節延伸,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推動承包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維護農民集體和被征地農民的權益;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發展特色農業、盤活土地資源為抓手,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一定要看到,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是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今后15年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要從規劃編制、要素配置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農村改革的目標所向,是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走向共同富裕的戰略安排,也為扎實解決好“三農”問題、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戰略性轉變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我們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齊東向 曾金華 熊 麗 銀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