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跨境電商發展勢頭強勁,不僅激發了外貿主體活力,拓展了外貿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升了外貿運行效率,穩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實現產業數字化和貿易數字化融合。
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對外貿易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實踐,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有利于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對于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從無到有規模擴大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發生了重大變革,跨境電商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據海關統計,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5年來增長近10倍。跨境電商占外貿的比重由2015年的不到1%增長到2021年的4.9%。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為應對疫情沖擊,數字經濟發展出現新的應用場景,各國和各地區消費者線上需求不斷增長,這也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機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1.6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5.7%。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1.9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8.6%,實現連續兩年高速增長。今年前8個月,我國跨境電商表現出非常好的增長勢頭。
跨境電商這一外貿新業態的發展,大幅降低了國際貿易專業化門檻,使一大批“不會做、做不起、不能做”的小微主體成為新型貿易經營者,為更多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發展機遇。目前,在我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備案的企業已經超過3萬家。
同時,跨境電商讓“買全球賣全球”的范圍擴大。通過政策創新,更多國外的優質產品通過網購等方式進入國內市場。數據顯示,跨境電商進口規模從2016年的39.3億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170.9億美元,增長3.3倍。同時,跨境電商企業通過打造要素集聚、反應快速的柔性供應鏈,更好滿足了海外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需求。
10年來,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不僅豐富了國內市場供給、更好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為全球貿易投資注入了新動能。
跨境電商自身發展也呈現出新特點。從渠道看,跨境電商從依托第三方平臺為主,逐步開發出獨立網站、社交網站、搜索引擎營銷等多種新渠道。從主體看,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7.5%,主力軍作用突出。由早期的個人和貿易型企業為主轉變為貿易型企業與生產型企業融合發展,許多生產型企業由線下轉到線上,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從產品看,由單純注重性價比逐步向注重品牌、質量、標準、服務等轉變,培育了一大批跨境電商品牌,拓展了營銷渠道,也增強了我國產品的定價主動權。
作為跨境電商重要的境外節點,海外倉是新型外貿基礎設施,也是帶動外貿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數據顯示,我國海外倉布局持續優化,目前數量超過2000個,總面積超過1600萬平方米。這些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既聚焦推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到海外倉建設中,又強調新技術的應用,這都為海外倉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助力國內消費升級
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費升級現象凸顯,進口特色產品、高端產品成為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重要手段。在傳統進口方式基礎上,積極發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有助于帶動擴大優質商品進口規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監管原則指導下,我國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監管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從2016年5月開始實行“暫按個人物品監管”的過渡期安排;二是2018年11月六部門首次印發《關于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監管,不執行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注冊或備案要求,保證了過渡期后監管安排的連續穩定。
同時,逐步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范圍,2018年起先在北京等37個城市試點運行,2020年進一步擴大至86個城市及海南全島。2021年3月,試點范圍擴大至所有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所在城市及區域。
伴隨著2021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范圍的進一步擴大,“網購保稅進口”試點范圍也隨之擴大,更加有利于跨境電商企業發展,同時縮短了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的收貨時間。
我國海關積極發揮職能作用,促進跨境電商有序發展。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表示,按跨境電商不同的通關形式,海關有針對性地打造了網購保稅進口、直購進口、一般出口、特殊區域出口、B2B直接出口和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個性化監管模式。此外,暢通跨境電商進出口渠道,特別是解決出口、進口零售商品退貨難問題,讓國內消費者“海淘”更加放心。
為了提升跨境通關效率,深圳海關主動適應跨境電商發展需要,依托科技手段,實現包裹平均22秒自動快速放行,關區日均清單量最高峰超500萬票。此外,海關暢通跨境電商出口東盟物流通道,增開海上跨境電商通道,支持企業通過包機、新增航線提升運力。今年以來,依托海空新通道運力優勢,高效保障超過4億票跨境電商貨物“出海”東盟。
試驗田持續擴容
跨境電商是近10年來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也是支撐外貿提質增效的新引擎。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同意在鄂爾多斯等27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此次擴圍后,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江蘇、浙江、廣東三省實現全覆蓋。與此同時,我國新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繼續向中部、西部城市和地區傾斜,并逐漸擴展至三四線城市。
2015年以來,我國先后分六批設立了132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覆蓋了30個省份,跨境電子商務先行先試的試驗田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
“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表示。2022年年初,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首次評估結果出爐,商務部對全國前五批10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進行了綜合評估。從評估結果看,10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已逐步形成東部引領、協調發展格局。東部地區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成效明顯,中部地區異軍突起,西部和東北地區亮點紛呈。
同時,跨境電商產業生態圈培育步伐加快。各地積極復制推廣近70項成熟經驗做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21年各綜合試驗區累計開展國內國際交流合作超過2000次。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各綜合試驗區已累計制定41項國家、行業等標準。
綜合試驗區探索形成了以“六體系兩平臺”為核心的制度框架。“六體系兩平臺”主要是指信息共享、金融服務、智能物流、電商誠信、統計監測、風險防控等監管和服務的“六體系”,以及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和線下產業園區“兩平臺”。量身定制了近百項支持政策,初步建立起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框架。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我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已實現由點到面、由沿海到內陸漸次展開,空間分布上更為均衡,充分體現出國家希望利用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
各地也積極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更好地發揮綜合試驗區對跨境電商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創新破解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難題,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外貿業態融合和貿易產業融合,帶動各地開放型經濟發展。
跨境電商為越來越多廣東外貿企業“打開新大門”。數據顯示,廣東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從2016年的22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310億元,年均增長92.1%。山東出臺了《山東省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提升發展行動計劃》,指導9個綜合試驗區完善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壯大市場主體、強化金融支持等政策體系。作為第一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所在地,浙江杭州7年來培育電商賣家4.9萬家,海外注冊商標超2000個,領軍企業價值超1億美元以上的有23家,跨境電商進出口額超過1000億元。(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