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陜西如何發揮集成優勢,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怎樣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壯大實體經濟?將采取哪些措施構建具有陜西特質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陜西是能源大省,下一步將如何落實“雙碳”戰略,在確保能源安全基礎上推動能源工業轉型升級?
趙一德: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陜西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去年外送煤炭近5億噸、電量600億千瓦時,今后還要穩中有增,同時要以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概括起來,就是念好“穩、控、轉”三字經。
一是“穩”。就是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對現有能源生產企業尤其是煤礦進行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化改造,釋放先進產能,實現穩煤、擴油、增氣,堅決穩住能源生產的基本盤。
二是“控”。就是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加強產業布局、能耗雙控與碳達峰政策的銜接,統籌考慮“十四五”時期能耗目標任務,把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是“轉”。就是樹立“大轉化”的理念,一方面堅定不移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不斷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效能;另一方面善于把從傳統能源掙來的“本錢”通過市場化、專業化手段,投在新能源和非能產業培育發展上,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基地。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陜西今年在壯大先進制造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趙一德:先進制造業是“家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這幾年,陜西下了很多功夫,也有不少亮點。以三星、奕斯偉等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積厚成勢,規模已居全國第4位;以隆基、美暢等為代表的光伏及配套產業形成勝勢,年產值已經超千億元;以比亞迪、吉利、陜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奠定優勢,去年以來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產量已占到全國的14.1%。我們將持續做好“鏈長制”“集群式”和“數字化”三篇文章。
一是鏈長制推進。為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我們建立鏈長制工作機制,著力推進制造業24條、文旅產業7條、現代農業9條重點產業鏈建設。重點是要處理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做到既充分發揮鏈長在政策、信息、服務供給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又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主體作用、整合作用、帶動作用。打通產業鏈的堵點、痛點、斷點、難點,在鏈式創新、鏈式招商、鏈式服務、鏈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二是集群式發展。我們將深入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專項行動,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省級特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企業集聚、項目集合、產業集群、要素集約、創新集成的產業生態體系,挺起高質量發展的主骨架、硬脊梁。
三是數字化賦能。抓數字經濟就是抓未來。我們將依托特色產業優勢、應用場景優勢,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力實施數字產業培育等重點工程,努力跑出加速度、搶占制高點。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近年來,陜西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未來在創新主體培育上還有哪些考慮?
趙一德:創新型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著產業體系的結構和能級。近年來,陜西著力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孵化、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效顯著。2022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比增長40%以上,新增以硬科技為主的上市公司12家。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服務鏈耦合協同,完善“1314”的工作思路,持續打造“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所謂“1314”,第一個“1”就是瞄準科技型企業倍增這個總目標。努力用3年時間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及其中的規模以上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在“十三五”末基礎上都翻一番。“3”就是全面推廣“三項改革”。通過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舉措,持續解開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細繩子”,深入解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問題。第二個“1”就是扭住常態化路演這個總開關。將持續征集適宜轉化的科技成果,進一步推動路演規范化、常態化、專業化、多樣化、品牌化,努力讓小路演變成大平臺、催生大產業、創造大市場。“4”就是大力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我們將根據階段性需求,制定差異化政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科技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態勢。
記者:陜西的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文化旅游業發展有很大空間,近些年受到了疫情影響。今年將采取哪些措施促進文化旅游業加快恢復、不斷壯大?
趙一德:文化是陜西的戰略性資源,旅游是陜西的標志性名片。隨著疫情防控工作轉入新階段和國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臺,陜西的文化旅游業一定會很快走向復蘇,迎來又一個大發展。我們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出一套紓困解難、培基固元、賦能升級的“組合拳”,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努力實現從文旅大省到文旅強省的大跨越、大轉變。
一是細化產業布局。以打造西安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為重點提升關中綜合文旅產業區,同時加快發展陜北、陜南特色文旅產業區,全面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省,形成“一體兩翼”,整體推進。更加注重一盤棋謀劃,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優勢資源,力爭“十四五”期間將陜西的文旅產業打造成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二是強化載體建設。文化旅游業發展是一項高度市場化的工作,既要有大龍頭、大景區、大項目的帶動,也要有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新的主體承載。我們將實施文化產業培育工程,開展中小微文旅企業扶持計劃,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文旅航母”。
三是優化產品供給。這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從需求側出發,搶抓疫情后旅游出行熱潮,主動“投其所好”、精準布局落子,推出更多定制化的精品旅游路線,打造更多沉浸式體驗場景、消費產品,不斷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文旅需求。另一方面,從供給側出發,深入挖掘資源、包裝故事、集聚產業,打造一批高品質旅游景區、重點旅游城市、示范性旅游鎮村和高知名度文化IP,鞏固現有的、開發潛在的、做好全國的、瞄準國際的,形成一批唱得出、叫得響、受歡迎、能賣座的“金字招牌”。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做好“文旅+”和“+文旅”的大文章。“文旅+”,就是按照“有中出新”的思路,實施文旅+數字、+科技、+創意、+金融等,努力在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加速融合中實現功能疊加、產業聚合。“+文旅”,就是按照“無中生有”的思路,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建設中,注入文化內涵、培育旅游資源,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經濟日報記者 張 毅 楊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