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大硫化鎳銅礦床——金川礦區。張俊成攝(中經視覺)
金川集團二廠區航拍全景。 張俊成攝(中經視覺)
在甘肅河西走廊東端金昌市的茫茫戈壁中,坐落著世界第三大硫化鎳銅礦床;礦山之側,是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鎳鈷生產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金川集團。
走進金川科技館,一塊巨幅元素周期表映入眼簾。鎳、鈷、銅、鉑等18種元素被標注出來,這是金川目前能提取的主要元素,也是發展重工業、國防工業和新能源電池等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元素。
讓礦石中的化學元素變成金屬產品,是幾代金川人的使命;讓金屬產品衍生出更多新材料,是金川集團在新時代的課題。幾十年始終不變的,是融入金川集團企業血脈里的創新基因。
2013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川集團考察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和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這個關鍵,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殷殷囑托,厚望如山。十年來,金川集團的發展壯大之路,如同金屬冶煉過程,在科技創新這個“催化劑”的作用下,持續發生著“化學反應”。一家“原”字號老店,逐步成長為“材”字號世界500強新軍。
金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永前表示,要將“國之大者”始終裝在心里,聚焦國家所需、甘肅所能,做到金川能為、金川應為,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金川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金屬報國,“要做就做替代進口”
在蘭州金川科技園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楊曉艷眼里,科技創新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但絕非輕松簡單的事。
“總書記的囑托,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心、明確方向。要掌握前沿技術,首先要了解前沿市場需求,我們每年都在面臨新的技術難題。”深諳創新之道的楊曉艷說,“市場環境中的技術進步速度,讓企業連吃老本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的理念是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
高純鎳、高純鈷等超高純金屬材料是制造半導體的關鍵原材料,之前由美國、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壟斷。近十來年,楊曉艷的工作如果簡而言之,就一句話:持續實現高純銅鎳鈷的國產化。
要突破這個“卡脖子”問題,金川的優勢是有色金屬冶煉經驗的積累。早在2007年,金川集團就組建專門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并陸續攻克了高純鎳鈷銅濕法和火法冶金過程中的諸多技術難題。但是隨著芯片線寬的迭代升級,對超高純金屬純度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前幾年的芯片線寬還在提12納米,現在已經是2納米到3納米,這就意味著99.999%的純度已經不能滿足下游需求了。”楊曉艷說,高純鎳鈷產品的下游,都是國際頂尖的濺射靶材制造企業,他們的認證方式非常苛刻,第一次認證不通過,后面就沒有合作了,所以倒逼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
2013年以來,金川集團的高純銅純度從5N(99.999%)提升到了7N(99.99999%),高純鎳、高純鈷從4N提升到了99.99995%,產量相比十年前也提升了20倍。目前,金川集團高純銅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0%,高純鎳、高純鈷的市場占有率從2013年的不到10%提高到40%。
在楊曉艷和團隊的持續攻堅下,金川集團高純銅鎳鈷形成了專有技術12項,獲得授權專利11件,并完成了《高純銅》《高純鈷》《高純鎳》《高純鎳鑄錠》4項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修訂。經中國有色工業協會鑒定,金川集團的高純銅鎳鈷制備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
“作為金川集團延伸產品產業鏈的科技型企業,我們要做就做填補空白、替代進口。”蘭州金川科技園公司副總經理張靜說,“我們立足有色金屬深加工,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并以此帶動金川鎳鈷產業的轉型發展,實現金川鎳鈷產業做強、做優。”
填補空白,替代進口!聽著提氣,但更要有底氣。
底氣,來自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前進方向。10年來,金川集團以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及產業轉化帶動發展,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通過推進鎳鈷向新能源電池材料轉型,形成“鈷資源開發—鈷冶煉—鈷鹽—三元前驅體—正極材料”的完整產業鏈;推進鎳銅合金及貴金屬向精深加工升級,公司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提升,產值占比達43%。
底氣,來自企業對科技研發的矢志不渝。10年來,金川集團先后組織開展各類重大科研攻關課題500余項,科研項目成果轉化率超過65%,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94項;負責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4項、國家標準17項、行業標準69項;獲得授權專利3274件,其中發明專利371件;下屬18家子公司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和國家標準研制創新示范基地。
底氣,來自企業機制改革的探索實踐。2013年以來,蘭州金川科技園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屬的蘭州金川貴金屬公司完成了兩輪核心員工的持股混改,員工持股比例達到10.8%。通過股權結構優化,建立了調動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長效機制。9年時間,隨著一項項成果走向市場,蘭州金川貴金屬公司營業收入從成立初期的1500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13億元。
填補空白、替代進口!回首60多年前,金川正是為此而生。
鎳鈷被稱為“工業維生素”,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面臨缺鎳少鈷的困境,當時從國外進口1噸鎳,要用15噸上好的對蝦或73噸優質小麥才能換來。1958年,隨著金川硫化銅鎳礦的發現,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云集到茫茫戈壁上,成為金川第一代創業者,開啟了我國鎳鈷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華章。
2021年,金川集團的鎳、鈷產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三位、第四位,銅產量居國內第四位,礦產鉑族金屬產量居亞洲第一。幾代人接續奮斗,凝結成一份厚實的成績單,但金川人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也不允許金川集團裹足不前。
作為多金屬伴生礦,金川的礦產資源以鎳礦為主,伴生有銅、鉑、鈷等18種有色和稀有金屬。“家里有礦”,是否還有必要創新?
答案是肯定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金川擁有世界級的伴生礦山,這也意味著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解決世界級的開采冶煉難題,在全球產業發展中承擔國家使命,通過引領全球行業技術掌握鎳鈷產業話語權。”王永前說,管理成本有天花板,但技術創新無止境,金川必須把原創性的技術擺在核心地位。
隨著我國制造業不斷向高端領域邁進,對鎳、鈷、貴金屬等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羰基產品具有純度高、形貌特殊、粒度細等獨特優勢,正能滿足這部分市場需求。受工藝特殊、設備保障困難與生產控制難度大等問題制約,世界上只有少數企業涉足該生產領域。
金川集團也曾試圖與國外掌握羰化冶煉技術的企業進行合作,但結果都是被拒絕。面對國外技術封鎖,金川集團立志攻克羰化冶煉技術,走上了一條艱難的自主創新之路。
這條路上,不能漏過任何一個細節。金川集團鎳冶煉廠羰化冶金分廠副廠長羅世銘講了一個小故事:在羰化冶金工藝開發過程中,一度生產出的產品總是不能達標。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設備問題?難題困擾著開發人員。
轉折點出現在一天夜里。一位連續在現場上夜班的工人發現了生產裝置中的異動。憑借長期積累的經驗,這位工人推測可能是冶煉工藝中的某道程序有問題。順著這條線索,工程開發人員改進了生產工藝,項目得以繼續推進。
經過10余年的持續攻關,金川集團自主攻克羰化冶金工藝一系列核心技術與工程化難題,建成年產1萬噸羰基鎳和5000噸羰基鐵兩條生產線,是國內自動化程度最高、產品質量控制最穩定、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羰化冶金生產線,也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羰基鎳和羰基鐵生產線的產業化公司,產能規模均位列全球第二。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金川集團科技開發部副總經理陳大林表示,公司將堅定不移實施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加快“卡脖子”技術的國產化進程。
創新基因,“金娃娃”的“傳家寶”
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指出,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
對此,金川人有著深刻的體會。他們記憶猶新的,是當年“方毅八下金川”的故事。
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有著“金娃娃”美譽的金川被列為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當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視察金川,對加速金川鎳礦開發和綜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拉開了金川第一輪科技聯合攻關的序幕。此后9年間,方毅同志先后8次來到金川,組織推動科技聯合攻關工作。
在金川科技館的黑白照片上,依然能看到當年盛況:全國50多家單位的數百名專家同金川科技人員一道,進行了跨系統、跨行業、多層次、多學科的聯合科技攻關,攻克了制約金川發展的礦山建設和生產進度緩慢、鎳銅金屬選冶回收率低、伴生金屬綜合回收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技術難題。
自此之后,科技創新融入金川人的血液中。金川人說起科技創新,會自豪地說:這是我們的“傳家寶”!自此之后,金川科技攻關大會成為金川集團乃至全國有色冶金行業圍繞制約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開展科技聯合攻關的“英雄會”,至2022年6月已舉辦24次。
金川人深知,“傳家寶”不是捧在手里沾沾自喜的,而是要在傳承中發揚光大。
“近10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傳家寶’,以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高質量自主創新體系,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陳大林說,目前,金川集團已構建起“專業化研究機構—生產經營單位—廣大一線員工”的三層級科技創新組織體系。
其中,專業化研究機構以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為主;各生產經營單位以現有系統優化、指標提升、產品升級迭代為主;一線員工以生產實踐中的技術革新、先進操作法總結為主。3個層級在金川集團形成了專業領域齊全、創新主體多樣、上下游聯動、內外部協同的創新生態。
金川礦產雖然資源豐富,但經過幾十年的開采,礦產品位低、開采難度大等難題日益凸顯。提高資源利用率、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是金川始終面對的必答題。
金川集團鎳鈷研究設計院院長馬玉天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先后突破了“特大型礦體大面積連續充填開采關鍵安全技術”“高氧化鎂難處理鎳礦石高效選礦技術”“不溶陽極法生產電積鈷技術”“復雜鎳原料生產高品質鎳鹽技術”等關鍵技術難題,使金川鎳的最低可采工業品位由0.5%降至0.3%,貧礦資源占比超過50%,實現了過去屬于廢棄資源的低品質高氧化鎂鎳礦重新資源化。
“以前,生產一線部門對我們研究院頗有意見,覺得我們只會寫論文、做試驗,一遇到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就不靈了。”金川集團鎳鈷研究設計院冶金與環境工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宗紅星告訴記者,為解決科研、應用兩張皮的問題,金川的研究機構通過總結經驗,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從實驗室小試到擴試再到工程化應用的項目流程。
銅熔煉系統卡爾多爐渣有價金屬綜合利用回收項目就經歷了這樣一個完整流程。該項目從2019年開始在實驗室進行小規模試驗,此后不斷擴大試驗規模,試驗裝置從杯子大小的坩堝,擴展到接近實產的噸級反應爐,單爐處理能力不斷提升。在擴試過程中,團隊的研發人員親自上陣,從最基礎的備料到生產中的電爐操作,真實經歷生產全流程,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允許失敗,是金川集團對科研人員的最大關愛。“即便項目花了錢沒做成,它也是個結論。說明這次朝西走不行,下次開始往東走,公司還會持續再投入。”宗紅星說,隨著公司科技水平的提升,剩下的科研項目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甚至這個骨頭上還留了好多前人失敗的牙印和血印。但是就要有“繼續啃”的這種勇氣,否則技術難題永遠得不到解決。
科技創新不能單打獨斗,聯合攻關模式是金川集團無數次驗證過的成功路徑。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勇與金川集團的合作開始于一次中科院的西部調研行。“調研中得知企業長期困擾于濕法冶金工藝中的一項關鍵雜質分離技術,我們馬上與企業展開合作,進行技術攻關。”郭勇認為,這種聯合攻關模式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同時,也為科研成果提供了落地的機會,無論是對學界還是對業界,都是難得的成長機會。
2013年以來,金川集團廣發“英雄帖”,已舉辦5次科技攻關大會。在2022年6月份的第24次金川科技攻關大會上,生物醫用鈷鉻鉬合金棒材產品開發、高溫合金專用鎳品質提升技術研究、金川IV礦區貧礦安全高效低成本采礦方法研究、金川選礦銅鎳分離技術攻關等12個“揭榜掛帥”難題發布。
同時,金川集團與中南大學、蘭州大學等16所高校建立新型企校合作關系,牽頭并邀請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9家單位組建了“甘肅省鎳鈷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2021年,金川集團聯合中國科學院蘭州化物所等8家科研院所、14家高等院校、15家大中小企業,組建了“甘肅省鎳鈷資源高效利用及新產品開發創新聯合體”,重點瞄準行業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以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形成體系化、任務型的協同創新模式。目前,公司產學研攻關合作單位達到68個,近10年合作科研課題達186項。
適應聯合攻關需要,金川集團建立起平臺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公司科技創新平臺,科研設備設施、儀器儀表等科技資源信息化。推動校企、企企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并相互開放各自實驗室、工程中心,避免設備重復購置和資源浪費。
“金川集團與蘭州理工大學的合作從2004年就已開始,近年來雙方還實現了檢測分析等公共平臺及設備共享。”蘭州理工大學教授、白銀新材料研究院院長徐仰濤表示,科技資源共建共享極大推動了雙方的合作,目前通過雙方共建的甘肅省鎳鈷金屬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已聯合培養研究生近20人,發表高水平文章12篇,共同解決了一些企業的技術難題。
創新生態背后是一系列體制機制的保障。在投入機制方面,金川集團建立了“雙層級、多屬性”的科技經費投入模式,將集團投入與廠礦投入相結合、長期戰略研究與現有系統提升相統一。以KPI考核和投入視同利潤激勵為手段,鼓勵集團各經營主體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確保投入強度不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的3.5%。2013年以來,公司純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達到32.6%。
“為調動企業全員的創新積極性,我們改變以往集團集中管控模式,按照市場化經營原則,實施項目分級分類管理模式。”金川集團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周通說,通過定期組織梳理核心技術難題,確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集全公司之力開展系統性攻關。同時,下沉科研組織權,給予經營主體科研立項、團隊組建、合作方選擇、經費使用、成員激勵自主權。
人才興企,“企”字頭上立個“人”
“企字頭上一個人,無人則止。”王永前頗為感慨地對記者說,在人才機制方面的不斷創新,讓金川擁有了一支最引以為豪的產業工人隊伍,大家也形成了共識:“活兒不是管出來的,是靠大家干出來的。”
正是得益于對人才和創新的重視,在金川集團,幾乎每個領域、每個車間都有喜歡鉆研技術創新的工人。鎳、銅、鈷等每一道金屬提純都是世界級難題,但金川人信奉“原創性技術沒有天花板”,在技術攻關上不斷跟自己“較勁”。
貴金屬產品的出廠標準是99.99%,提純1克貴金屬,需要用60多種化學試劑,在至少5噸的鎳礦廢渣反復萃取,直至達到99.99%的純度,才稱得上真正的點“石”成金。其中,鉑族貴金屬被用于“上天下海”,在大國重器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車間內,一排排反應釜整齊排列,頭頂的管道縱橫交錯,潔凈的廠房內沒有一絲化工原料的刺鼻氣味。在機械的轟鳴聲中,由金川自主設計的貴金屬一二次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項目正24小時不停歇地進行貴金屬提煉。
這個2020年建成的項目,具有從鎳、銅冶煉的廢料里提取金、鉑、鈀、銠、銥、鋨、釕等7種貴金屬的綜合回收能力。它所采用的是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工序工序長潘從明主創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該項目擁有專利52項,其核心技術在2020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潘從明也成為西北地區首位獲得這項國家大獎的一線產業工人。
“我國是貴金屬貧乏國,每一克貴金屬都彌足珍貴。我們通過2000余次實驗探索,顛覆了沿用38年的傳統工藝,解決了傳統工藝對復雜貴金屬原料適應性差等一系列難題,填補了多項國內外空白。”潘從明說,隨著這個項目的投產達標,并產出合格的鉑、鈀、銠、銥產品,標志著金川集團全面建成目前亞洲最大的礦產鉑族金屬生產線,推動我國貴金屬冶金技術邁向高精尖。
記者在潘從明辦公室看到,一沓沓手寫的“作業”整齊擺放在桌子上,這是一批批來實習的學生在其指導下不斷修改記錄的實習報告。
“即便是獲得國家獎項的技術,也還要再顛覆、再創新。”盡管在技術上已獲得很多獎項和突破,但潘從明多次向記者提到“顛覆”兩個字。在他看來,集團“十四五”目標是產量翻番、規模倍增,這都需要在技術上下功夫,不斷做優做精,通過技術提升縮短工藝時間,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人才盡快成長。
在金川集團,像潘從明一樣,一直用工匠精神嚴于律己的典型還有很多,比如勞模楊秉松。以“人人參與創新,時時都在創新,處處體現創新”為宗旨的楊秉松勞模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創建的目的就是把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匯集到一起。
“在黑屋子里摸不到光,只有不停探索,有一天或許就會出現一束光。”楊秉松坦言,在技術突破的過程中,自己也多次絕望和迷茫過,但有矛就有盾,憑借著熱愛和堅持終能看到希望。
2008年12月的一天,因為遇到技術瓶頸,楊秉松凌晨3點多還在加班,被凍感冒。第二天,他去醫院打吊針,獲得了自動消泡器的靈感。
從一名普通的儀表工,通過30年持續學習鉆研,成為金川集團儀器儀表專業的技術領軍人才,一路走來,楊秉松深知技術變現的重要性。2020年,金川集團破除制度障礙,將楊秉松勞模工作室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會資本,創新成果變成了股權,勞模開始做股東。
楊秉松表示,技術入股是一種模式,也是員工價值最直接的體現,把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才是最終目的。從一線工人的創新小團隊轉化為一個公司,也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創新熱情。
金川集團鎳冶煉廠鎳電解一車間電解班班長柴國梁,參加工作28年來精益求精地鉆研探索鎳冶煉技術,從一名普通的操作工逐步成長為高級技師。“我們創新團隊施行‘撰寫一篇論文、承擔一次培訓、完成一項技術攻關、形成一項創新成果、做好一次導師帶徒’管理法,通過大力開展工藝創新和裝備創新活動,破解生產瓶頸。”作為領軍人才,柴國梁已經培養了17名技師和6名高級技師。
“小創新撬動大發展,小舞臺演繹大精彩,小激勵鼓舞大干勁,小關懷傳遞大能量。”金川集團職工培訓中心主任李向榮精準闡述了金川人“四小四大”的工作方法。
據了解,金川集團設立了包括科技進步獎、技術改進獎、專利獎、技術標準獎、職工技術革新獎、合理化建議獎等獎項,進行分層級的激勵,每年投入獎勵金額超過1500萬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職工科技創新的熱情,創新活力迸發。“十三五”以來,金川集團孵化職工創新成果1.17萬項,參與技術創新活動人數達2.7萬名,職工參與率達到91%以上,創新成果創造經濟效益超5億元。
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金川集團以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鎳鈷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為平臺,通過持續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優選了300余名工程技術人員加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團隊,培育創新人才。金川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閆金介紹,通過加強平臺建設,不但打造了高效創新體系,完善科技決策機制,還建立起高水平技術專家支持團隊,選優配強技術攻關人才。
金川集團總部遠離一線城市,在高端人才引進上不具備區位優勢。為此,企業突破地域、戶籍、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限制,在不改變人才與原單位關系情況下,采用柔性引才的辦法壯大人才隊伍。同時,金川集團通過社會化人才返聘、項目合作引才、購買技術服務、聘任技術顧問等形式實現對外“借智”,在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同時,有效帶動自有人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提升。
未來已來,站在前沿對標世界一流
2022年11月10日,金川集團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訂全面合作協議,金川—華為有色行業數字化轉型聯合創新中心和金川—華為有色行業數字化轉型聯合運營中心也在當天揭牌。
據了解,雙方將共同探索企業數字化轉型、有色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與體系建設、智能礦山與智能工廠、有色行業鴻蒙操作系統等方向,并通過聯創聯營中心共同打造有色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為客戶賦能。
“我們目前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挑戰,需要借助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加快跨行業跨領域協作創新,推動生產管理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王永前表示,金川集團將筑牢數字化發展思維觀念,與華為強強聯合,共同建設“智慧金川”,推動有色產業鏈互聯互通,引領有色行業數字化變革。
對于一家傳統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格外重要,也頗為不易。近10年來,金川集團搶抓數字經濟大變革時代的歷史機遇和國家推進“新基建”的政策機遇,大力開展數字化體系和項目建設,持續提升數字化技術應用水平。
在選礦廠一選礦車間5G+智能樣板間,記者看到操作員在屏幕前嫻熟地操控著鍵盤,對車間生產作業過程實時動態安全管控,通過主控室語音交互機器人“小金”接收語音指令和智慧學習技能,實現了由操作人員對磨礦、浮選指標生產區域進行檢查、監測的功能,能夠利用大數據智能化研判現場生產情況,決策指令。
選礦廠工作人員高澤東告訴記者,5G+智能樣板間建成后,徹底變革了以人工為主的崗位值守、崗位操作和崗位開車等傳統作業方式,避免了人員與粉塵噪聲接觸,實現了行業首套智能操控破碎系統,車間作業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每班作業人數由原來的17人減為現在的5人,勞動生產率提高3.2倍,設備故障率下降了13%,生產成本降低了2.2%。
金川集團選礦廠廠長謝杰在2004年參加工作的時候,跟著師傅到了選礦車間的手選工序。“工人要一直盯著雜物,因為皮帶迅速通過的時候風很大,夏天也要穿著棉褲。”看到這一幕,謝杰就想,什么時候能改變這種情況?
2016年,謝杰又回到這個車間,再次想到多年前的問題。2017年,金川集團“三化”改造加速,選礦廠借著這股東風,加速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過程比較艱辛,但結果喜人。謝杰告訴記者,“改造完成后,以前需要十七八人在現場,現在工人只需要在控制室,所有設備一鍵啟動”。
近10年來,金川集團以數字化轉型驅動業務增長為抓手,以數字產業化賦能產業數字化,開展5G等數字化技術融合創新應用,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自2018年以來,面向有色冶金采、選、冶、化工業應用場景,利用5G、機器人、移動應用等技術實施了一批智能化裝備及產線改造,打造智慧礦山、智能工廠等樣板工程。
對于數字化,金川集團龍首礦礦長武栓軍感受頗深。他介紹,龍首礦從2018年就開始進行礦井智能化和無人駕駛的研發,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19年,在井下實現了有軌運輸無人駕駛。截至目前,龍首礦有軌無人駕駛智能化,不僅改善了工人的作業環境,也降低了安全風險,最關鍵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路走來,從又苦又累到全面自動化,武栓軍頗為感慨地表示,智能化是礦山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金川集團的數字化不是浮于表面,而是體現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問題。
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職工作業環境、降低勞動強度,金川銅業開展了《5G+五萬噸銅精礦倉智能配料系統改造》項目,成為金川集團“三化”建設樣板示范工程之一。金川銅業聯合國內知名的電信與天車制造廠家研發,突破了精礦倉卸料、倒料及上料的無人化智能作業,在行業內實現了“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智能行車自動抓取料”的首創。
王永前向記者表示,在金川人人都是價值創造者,傳統產業轉型靠信息化和數字化不斷深入,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彎道超車,也只有數字化才能改變傳統思維,才能不斷推進新的探索。
金川集團數字化轉型持續給旗下各個子公司賦能,讓集團上上下下煥然一新。傳統企業迸發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這也為金川集團對標世界一流企業打下了基礎。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金川集團提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倍增計劃,即堅持“規模倍增、結構優化、路徑創新、黨建保障”的工作思路,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再造一個“新金川”,到2025年,營業收入突破52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由“原”字號向“材”字號轉變,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產值占比超過55%。
近年來,甘肅省提出“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的發展思路,大力實行產業鏈“鏈長制”“鏈主制”,以全產業鏈思維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金川集團也因此成為鎳鈷、銅、動力電池、氯堿化工四大鏈主企業。
同時,金川集團加速延伸有色金屬及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向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高溫合金及精深加工、電子電工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等領域邁進。
為了做大做強上下游產業鏈,金川集團在各個細分領域不斷精進的案例不斷涌現。鎳合金有限公司將厚度為0.08毫米的超薄純鎳帶降到0.05毫米,手撕鎳帶的故事廣為流傳;從笨重的電解鎳板到纖細的純鎳帶產品,一步步走來靠的是金川人在技術上不斷突破的精神,也是金川集團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探索。
2022年8月份,《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行動方案》出爐,“提升技術牽引和產業變革能力”被列為重點工作首位,并從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超前研發布局、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培育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隊伍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根據規劃,到2025年,金川集團將建成全球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最強、產品種類最全、產業鏈最完整的鎳鈷產業集群,鎳產品含鎳量達到33萬噸,鈷產品含鈷量達到3萬噸,鎳鈷產業鏈主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的動能將更強勁。此外,銅產業鏈、動力電池產業鏈、氯堿化工產業鏈也已列出明確的強鏈、補鏈、延鏈路線圖和“十四五”奮斗目標。
未來已來,時不我待。對于金川集團來說,未來機會和挑戰并存,既有壓力更有動力。
“金川具有科技創新型、資源利用型、戰略新興型的企業特性和資源、市場‘兩頭在外’的經營特點,我們要處理好資源的有限性和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振興國家鎳鈷工業和壯大甘肅工業經濟的關系,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王永前表示,金川集團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部署要求,發揮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干大事,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彰顯國企責任和擔當。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趙學毅 李琛奇 陳發明 辛自強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