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體現了黨的性質與宗旨,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工作方法和寶貴經驗總結。中國夢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國夢的精神實質,要求我們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
(一)
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座豐碑,也是我黨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大創舉。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群眾路線的內涵不斷豐富,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不斷深化。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科學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群眾路線理論。他們提出了完整、成熟的群眾路線思想,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有偉大的、無限的創造力;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和人民是中國的決定性因素,相信群眾、相信黨是兩條根本的原則;黨本身無私利可圖,而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黨的任務是根據群眾的需要和愿望領導群眾前進,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自己解放自己。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從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和社會主義性質的高度,重新強調了在新時期堅持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并對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作了簡明而準確的概括,指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同時高度評價了群眾路線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它看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對黨的群眾路線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指出:“改革開放中的好多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時刻注意搞好黨群關系,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他明確提出人民利益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考慮和處理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把“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作為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黨的群眾路線不斷豐富發展。江澤民充分認識到黨的群眾路線的現實價值,指出:“政治問題主要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脫離了群眾就從根本上脫離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脫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展;并提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新要求。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胡錦濤強調群眾路線對于黨在執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全黨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他深刻指出,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他提出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群眾觀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強調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當代共產黨人對群眾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彰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指出“必須增強宗旨意識,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放在了“八個必須堅持”中的第一位;強調人民群眾是至高無上的,指出“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倡導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指出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指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同時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些新論斷對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給予了科學、明確、嚴謹的定位,同時也指明了黨在今后的努力和發展方向,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居于最基礎的位置和最核心的地位。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三大法寶之一。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得好,我們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面對復雜多變的世情、國情和黨情,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始終堅持群眾路線,貫徹群眾路線,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二)
黨的歷史證明,人民群眾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搞好各項工作的力量源泉。黨根據不同時期的目標和任務,創造性運用群眾路線,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的論述,與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一脈相承,為全國人民形成共識、凝聚力量、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科學指南,我們要從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國夢的豐富內涵。
人民主體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前提。黨的群眾路線的靈魂就在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社會變革、社會進步的引領者、推動者和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譜寫的歷史。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夢一直以來都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只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實現中國夢,使命光榮,任務極為艱巨,它涉及范圍之廣、人員之多,面臨困難之大、挑戰之多,世所罕見。要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艱巨任務,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需要每一個人為之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國夢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必須相信群眾,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激發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群眾至上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所在。任何個人、政黨和階級,要想成為進步的社會力量,在客觀上必須站在人民一邊,為人民謀利益。我們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更應該自覺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這既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集中表現,也是我們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同時,這還是我們黨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成為中國人民領導核心的根本原因所在。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構成了中國夢最堅實的基礎。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從黨的群眾路線的角度來看,實現中國夢必須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繩,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中國夢落實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落實到解決老百姓關心的一件一件具體事情上。
群眾觀點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群眾觀點是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與建設實踐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系統的關于人民群眾歷史地位、歷史作用以及黨同群眾關系問題的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只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并通過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來實施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才能把革命和建設不斷推向前進。領導干部必須懂得,只有首先善于做群眾的學生,才有可能做群眾的先生;只有認真地總結群眾的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提出正確的辦法,領導群眾前進。對于人民群眾來說,他們總是在歷史活動的實踐和比較中,不斷尋找能夠帶領自己前進、滿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領路人。誰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能夠不斷滿足他們的利益需求,誰就能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持。實現中國夢的事業是億萬人民的事業,我們所開創的道路是為人民謀幸福的道路。凝聚共識,攻堅克難,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合力,是我們的事業取得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深入到人民群眾中,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根本優勢和力量所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事關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實際上就是民聲、民意和民心的所向和所背,它是以人民群眾基本的物質利益為基礎,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反映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堅持走群眾路線正是黨實現這一目標最為重要的法寶。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核心的群眾路線,其根本目的就是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贏得大多數群眾對黨的擁護和支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一切為了群眾”,突出的是價值取向,是指黨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一切依靠群眾”,突出的是手段,是指黨要密切聯系群眾,遇事同群眾商量,虛心向群眾學習,善于組織和團結廣大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突出的是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指在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把集中起來的群眾意見,通過處理再返回到群眾中去,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這一路徑是保證黨始終植根于人民、成長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重要保證。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要求,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干富民、實干興邦,敢于開拓,勇于擔當,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
(執筆:溫憲元張造群)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