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將于10月份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主要議程就是研究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今年5月份,在浙江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系統闡述了“十三五”規劃的框架和目標。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在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習近平強調,要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臺階。
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國經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回升,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的陣痛在繼續釋放,增速換擋的壓力有所加大,而且新舊動力的轉換也在進行之中,新動力還難以對沖傳統動力下降的影響,以至于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比較大。
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近日在《經濟日報》撰文稱,上半年7%的經濟增長速度“含金量”較高。可以說,新常態下,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歸根到底要靠發展。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做到發展意識不淡化、發展干勁不懈怠、發展勢頭不減弱。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GDP,這是“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強調,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從“九五”時期開始到“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被列入歷次規劃綱要,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不斷推進。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諸多變化,“三期疊加”下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顯現出了更高的重要性與緊迫性。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等經濟指標增速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均在放緩,經濟下行壓力主要是投資和出口回落過大,加大了穩增長的難度。張其佐認為,上半年經濟仍處于合理區間運行,預判宏觀經濟政策的積極效果會在下半年凸顯,經過努力是有把握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習近平指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6.1%,回落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4%,加快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點數分別為0.2、3.1和3.7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為3.1%、43.5%和53.4%。第三產業較快發展是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授權中國經濟網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展趨勢和戰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稱,隨著勞動供求關系及其他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變化,我國經濟在增長率降低的同時,結構調整步伐將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在未來5-8年進一步加速,尤其是產業結構將逐步調整變化,第二產業比重將趨于穩定并逐步縮小,而第三產業比重將穩步加大。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轉移,也將促使我國從以往的技工制造向設計制造轉變,即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習近平強調,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經濟日報》4月2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十三五”時期,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和要求,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有效的制度與支撐環境,降低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最終實現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
習近平指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要著眼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我國是農業大國,2004年至2015年,連續十二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全力推進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動有條件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根據農業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現代化效果已逐步顯現,生產方式調整取得成效。上半年我國糧食產量與產能同步提升,適度規模經營與主體培育同步加快,科技支撐與裝備保障同步升級。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比重已超過30%,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大幅提升。另外,農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使用比例增加,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效果開始顯現。
習近平強調,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一年多來,國務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等事項已逾500項。國企改革、生育改革、軍隊改革等領域進一步推進。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中國正行進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征程。如何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時代條件下推進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改革實踐,是一個矢志復興夢想的國家和民族必須回答的重大命題。
習近平指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務必政策到位、落實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資源、環境、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發展差距一直長期存在。今年以來,我國的區域協調政策將以“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為基礎,形成基本覆蓋全國范圍的戰略格局;而環保的核心則主要包括尋求資源的高效利用、改善環境質量,以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強調,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科學論斷。在我國,綠色發展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環境管理手段,而是上升為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關系的制度安排,是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愿景、主要任務、制度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被視為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今年8月,環境保護部表示,已起草完成了“十三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思路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初步確定的在保留現有4項主要污染物的基礎上,“十三五”環保規劃有望將更多的污染物納入國家約束性減排指標。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保障和改善民生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乎改革發展大局。在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也是黨和政府沉甸甸的責任。改善民生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以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擴需求、促發展,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擴大就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能激活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激發億萬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創造活力,在實現個人價值過程中為社會發展創造財富,讓中國經濟煥發勃勃生機。
習近平強調,要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份數據顯示,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農村扶貧標準計算,2014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人,占總人口的5.1%。“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五年,消除貧困人口是當務之急。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做客中國經濟網時在談到未來5年減貧目標時表示,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建立有內生動力、有活力,能夠讓貧困人口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通過這一機制,增加貧困人口收入,使貧困人口生活逐步好起來。我國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脫貧,在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