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正在籌備一場敦煌舞專場演出,演出將于6月8日在北京上演。據介紹,這場演出男子舞蹈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此前,中國敦煌舞只由女性舞蹈演員表演,男子舞蹈的加入,既是中國敦煌舞的創新,也標志著敦煌舞派更加成熟。
敦煌舞是當代舞蹈藝術家們根據敦煌中眾多繁雜的壁畫提煉研究的結果,通過對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樂舞壁畫的靈感與啟發,創作出來的一個嶄新舞種。融合了國內各民族和國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舞蹈藝術體系。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長久以來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鮮為人知的是,這里也是一座舞蹈藝術的寶庫。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舞蹈家們沿著絲綢之路的足跡走進了敦煌莫高窟,隨即被異彩紛呈的敦煌藝術所震撼,并由此開始了敦煌舞的挖掘、研究與創造。
史敏是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的教授,也是本次演出的導演。由于出演了上世紀80年代初轟動全國的舞劇《絲路花雨》中的女主角英娘,她成為中國舞蹈界最早一批將敦煌壁畫飛天舞姿重現在舞臺上的舞蹈家,由此而與敦煌舞蹈結下不解之緣。
在對敦煌舞進行深入的研究后,她認為,長期以來,由于對敦煌壁畫的解讀不夠全面,敦煌舞作品中的人物角色都是女性,沒有男性角色。長此以往,敦煌男子舞蹈部分的動態研究基本處于空白階段,這不利于一個舞蹈流派的形成,僅僅有女子形象的敦煌舞蹈,亦不足以全面展示敦煌舞蹈的博大精深。
史敏說,雖然敦煌壁畫中的菩薩沒有性別之分,但其他男子舞蹈形象很豐富。在敦煌壁畫中,伎樂天指的是天宮奏樂的樂伎,早期伎樂形象很多還畫有小胡子,乃至于人物的身形、臉部的輪廓,都極具男性特征。將壁畫形象在今天的敦煌舞蹈呈現中體現男女舞者之分,符合當代社會審美之余也表達對敦煌壁畫的尊重。伎樂菩薩的舞蹈以婉轉、婀娜、輕靈、柔媚為主要特征,可以由女性來更好地表演呈現,而早期壁畫中的男性伎樂、飛天,以及天王、金剛、藥叉等舞姿的主要風格特征則是粗獷、灑脫、剛勇、勁健,適合男性表演。史敏認為,只有將這兩種風貌迥異的舞蹈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完整的敦煌舞蹈表演流派。
在2013年11月2日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舞蹈展演“敦煌壁畫伎樂天”中,史敏通過編排,在展演中再現了絲綢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飾與音樂,并將敦煌壁畫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呈現給觀眾。其中,敦煌伎樂男性演員大幅度的扭腰出胯、伸臂揚掌、體態舒展、挺拔昂揚等動作特征令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些天宮伎樂粗獷豪放的體態手姿、粗壯強健的半裸形體和挺胸昂首的神態,也讓人看到了男性的體格和神情之美。敦煌壁畫中的男性樂舞首次得以復刻并在舞臺上重現,并終于進入大眾視野。
據悉,此次正在籌劃的北京舞蹈學院敦煌舞專場演出中,也將會有男子敦煌舞蹈作品上演,千余年前的敦煌舞蹈將走出壁畫,“復活”在21世紀。那些在壁畫上無法喚醒的飄舉的衣袂,在男性敦煌舞的演繹下,又將重新變得栩栩如生。(作者:薛洛辰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