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下午,正在廣西柳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了解企業改革創新、制造業發展情況。
柳工集團,被譽為新中國工程機械的“搖籃”——1966年,柳工人克服一無技術、二無經驗的困難,試制成功第一臺輪式裝載機Z435,掀開了我國裝載機自主研發的新篇章。
此后歷經風雨滄桑,柳工集團深耕技術創新,遵循全面國際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決方案戰略,目前已擁有13大類32種整機產品線,其中裝載機全球銷量第一。
回望柳工集團60多年發展之路,可以讀懂我國制造業企業不斷轉型升級背后的創新密碼。
制造大國步履鏗鏘
柳工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Z435裝載機(資料圖片,柳工集團提供)
柳工的發展歷程,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第一輛國產汽車、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爐沸騰的鐵水……從零起步、由弱到強,從加工制造到自主研發,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制造不斷向世界展示新姿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我國制造業發展情況。他強調,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的國內考察中,總書記經常深入制造業企業調研,進車間,看產品,聽介紹,詳細了解相關企業改革發展創新的最新進展。
時針撥回到4年前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到南寧考察了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對公司勇于創新創造給予肯定。他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
在開放合作中提升創新能力
建成全球5大研發基地,匯聚全球創新資源;產品遠銷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連續6年保持40%的增速;線上線下齊發力,2020年19場網絡直播銷售直達全球客戶……
盡管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資源條件并不出眾,柳工集團早在本世紀初就確定了國際化的企業愿景,走出了一條從海外營銷到海外制造再到海外并購的國際化路徑,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出海”的先行者。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寬廣的視野、長遠的眼光、深邃的思考,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此間深意值得細細體味。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尤其是科技創新實力的提升,需要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融入全球經濟。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破除機制藩籬 打通創新血脈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
“中國要發展,最終要靠自己。”“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制造業也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里。”總書記對企業提出了殷切期望,也為企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去年12月,柳工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堅實一步,成功引入7家戰略投資者,并探索開展骨干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國企高管市場化和職業化改革,發展動力、創新實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自1958年建廠以來,柳工集團始終是改革創新的先行者。這家企業用自身實踐證明,敢于創新、有能力創新,傳統產業完全可以邁進先進制造業行列,也證明了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就能打通創新血脈,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
策劃:霍小光
統籌:車玉明、王軍偉、劉錚、王絢
主筆:王希、盧羨婷
視覺 | 編輯:楊文榮、吳晶晶、包昱涵、唐興
新華社國內部 新華社廣西分社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