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今天(3月11日)上午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李萌、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賀德方、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有記者問,按照規劃,中國將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現在距離目標實現還有不到兩年時間,目前中國在哪些方面已經提前達標?又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沖刺攻堅?對此,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給予了回答,并著重就還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進行了解讀。
科技部部長 王志剛:按照創新型國家的標準,應該說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要走在世界前列,這是一個定性的話。具體講,應該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看這個事情。從定量來講,去年我們國家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排名,綜合科技創新能力排在第17位,到2020年原定目標大概在15位左右。另外,我們的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去年達到了58.5%。同時我們在研發投入、高新區等等方面一些指標,去年都有一個不俗的表現,同時還有些定量指標,比如說研發投入、比如論文數、比如專利數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定性指標,定性指標包括什么呢?進入創新型國家,就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是不是把科技創新作為一個核心要素,發展的動力是不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勞動的主體是不是更多地具備科技創新的能力和精湛的技能,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是不是更多地用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來衡量,是不是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企業、研究院所,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另外,科技合作是不是成為國與國合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全民科學素質是不是有個較大的提高。這些是定性指標。
當然,現在講到進入創新型國家,我們還是有短板的。比如說,在基礎研究方面,特別是0到1的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理論、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我們現在還有不足,這是需要補的地方。第二,我們的創新生態、科研生態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從科技部來講,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更多地、緊緊地依靠廣大科技人員,更好地去傾聽和服務我們的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一切愿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人,他們是我們服務的主要對象。政府的工作是要更好地把法律、政策、環境以及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能夠真正解決科技人員在科研活動中間、創新活動中間的所需。特別是法律政策,各個創新主體,每個創新人員,不管高校也好、企業也好、研究院所也好,再著名、體量再大、水平再高,不可能制定法律,不可能制定政策。而科技部作為國家政府的一個部門,和相關部門一起通過一定程序制定相關法律政策,構建環境生態。這是我們政府必須做好,而且做不好可能就會缺位的一項工作。
另外,我們還要注重激勵與約束并重,信任與監督并重。當然,我們是以信任為基礎,以激勵為基礎,同時要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操守,使得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有一個崇尚科學、養成科學習慣、具有良好科學素質,并且能夠一心向學的狀態,這樣剩下的事情是科學家自己的事情。因果因果,我們要創造環境,我們要一批隊伍,他們的活動結果是由他們來決定,我們更多地是提供支撐、提供環境、提供保障,為他們排憂解難。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