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圓桌
聶振邦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
岳國君 中糧集團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宋洪遠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崔書文 制作:新聞部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這里是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網和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聯合主辦的“經濟圓桌”節目。今天的話題是糧食如何去庫存,我是主持人崔書文。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聶振邦,聶會長您好。
聶振邦: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中糧集團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岳國君。岳總您好。
岳國君: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宋主任好。
宋洪遠: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話題是糧食如何去庫存,首先我們想問一下現在糧食庫存的情況,因為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涉及到13億人吃飯的問題,以往都覺得糧食越多越想,想問一下聶會長,現在我國糧食庫存是一種什么情況?
聶振邦:糧食庫存問題是當前我國在經濟和糧食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社會和業內人士比較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國糧食庫存居歷史最高水平,糧食供求總量平衡有余,結構性短缺和結構性過剩同時存在。庫存量大約接近于一年的糧食產量,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包括薯類和雜糧)是6.21億噸。庫存的三大糧食品種超過同品種的糧食產量,其中玉米庫存數量占總庫存量的50.3%,其次是稻谷和小麥。因此,糧食去庫存,主要還是解決玉米庫存過多的問題,玉米庫存量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稻谷略有盈余,小麥總量基本上平衡,個別品種的小麥主要是強筋麥、弱筋麥,受到育種和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限制,還不能完全的滿足國內對品種質量的需求,需要通過進口調劑解決余缺。
目前糧食庫存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等東北大糧倉,東北地區玉米庫存量占全國庫存量的一半。分品種來看,國內生產的小麥和稻谷可以滿足消費需求,庫存量比較適宜,玉米庫存數量遠遠超過去年全年玉米的產量的2.25億噸。這么大數量的玉米庫存,從國內目前對玉米的需求情況看,如不及時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一下子很難消費掉。
主持人:剛才聶會長介紹了我們目前糧食庫存的情況,接下來想問一下岳總,您是糧食加工方面的專家,非常熟悉糧食加工業,糧食加工環節很重要,一邊涉及到糧食的收儲,一邊涉及到糧食的銷售,您介紹一下,現在糧食加工環節大致是什么樣的格局?
岳國君:一般來講,玉米加工不包括飼料,玉米是一種工業原料,我國一年的玉米加工量接近5000萬噸,主要用來制作食用酒精、淀粉(包括淀粉糖)、賴氨酸、谷氨酸等等這些發酵的產品。目前我國一年生產的發酵產品總量達到了3220萬噸,居全世界第一,比美國的發酵產品的總量還要高。但是,玉米加工量占比較低。現在美國一年玉米產量3.4到3.5億噸,大約1.31億玉米用來加工燃料乙醇,1.31億噸玉米用來加工飼料,出口6000萬噸左右,3000多萬噸用來生產其他發酵產品。
我國的玉米加工結構與美國不一樣。以玉米為原料能夠做成的產品全世界大概能加工4000多種,我國現在能夠加工1000種左右,基本上以低端的、大宗的為主,如賴氨酸,全世界加工量大約300萬噸,需求量200萬噸,我國賴氨酸加工量200萬噸,產能嚴重過剩。
糧食加工在去庫存過程中應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玉米在我國已經由一個主糧轉化為工業原料。從1961年開始,玉米作為主糧的比重從90%逐年下降到現在的10%以下,每年玉米產量的10%用作主糧,大部分用作飼料和工業原料。但是,目前玉米消化的途徑少,玉米供求失衡,供大于需,庫存自然就增加了。玉米與稻谷、小麥不同,作為C4植物,比較容易獲得,具有耐旱性,作為工業原料的屬性非常明顯。
現在,我國對玉米、大米和小麥進口實行嚴格的進口配額管理。但是在WTO框架下,去年玉米酒糟(DDGS)進口超過1000萬噸,玉米酒糟美國生產燃料乙醇的副產品,是一種高蛋白的飼料;燃料乙醇是凈進口,一季度進口燃料乙醇近12萬噸;其他替代品如高粱、飼料用大麥進口大幅度增加,肉類和奶類進口在增加。因此,不僅糧食進口增加了,而且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的產品進口也增加了,而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卻大量積壓在庫存里面,沒有轉化。
主持人:剛才談到加工環節,現在宋主任您從糧食種植這個環節,談一談目前我們這個出現糧食庫存歷史最高水平的狀況,和我們種植結構大致是怎么一個關系?
宋洪遠:目前我國糧食出現產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糧食生產發展了,糧食產量連續十二年增產,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儲政策保護了種糧農民的利益,大部分糧食進入國庫,糧食庫存增加了,企業存糧意愿和農民存糧意愿卻下降了。同時,國內外糧價倒掛和糧食結構性短缺造成糧食大量進口。從糧食供需基本面看,我國糧食生產供大于求,去年糧食總產量6.2億噸,最近5年新增1500億斤,平均每年增長300億;而人均糧食占有量從2010年的406公斤提高到現在的430多公斤。因此,不論是從產量、增產量,還是人均占有量來看,糧食出現供大于求的問題。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現在的高庫存這個形成原因是什么,這個環節我們專門探討這個話題,聶會長您專門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聶振邦:糧食高庫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糧食從2004年到2015年連續12年實現增產,打破了過去“兩豐兩平一欠”的規律。這說明我國農業抵抗自然災害和科學種糧水平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同時,中央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糧食豐收了,社會資源多了,國家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實行最低收購價收購和臨時收儲政策,保護了種糧農民的利益,同時也使豐收的糧食大部分進入國家糧庫,現在全社會糧食總庫存,中央事權管理的糧食約占92%。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很大負擔,同時保管這么大數量的糧食也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其次,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比較大,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用糧企業進口了大量的糧食和替代品。5月上旬,玉米、小麥、水稻、大豆等進口糧食到港完稅價每噸比國內糧食價格要低400到900元,玉米價差每噸420元左右,小麥價差900元。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就會大量進口低價糧。去年糧食進口總量(包括大豆)達到1.2億噸,其中大豆進口超過8000萬噸。第三,油脂消費多了,肉蛋奶消費多了,口糧消費下降。據統計,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民每人年平均消費原糧267公斤,現在平均消費200多公斤,而城鎮人口人均消費貿易糧同期達到137公斤,現在下降到87公斤左右。因此,我國糧食供需關系失衡,糧食供應遠遠大于需求。除了社會庫存的糧食,去年國內糧食產量6.21億噸,進口1.2億噸,糧食當年供應量7.4億噸,而人均擁有糧食450公斤,供應遠遠大于需求,庫存糧食就增加了。同時,種糧農民的家庭存糧也大大減少。
那么糧食庫存多少合適呢?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糧食庫存消費比是17%至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超過或者低于這個警戒線,都屬于不安全因素。我國人口多,地域遼闊,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還沒有完全解決糧食自給問題,每年需要從省外大量調進糧食。因此,從長期的糧食供需情況看,我國糧食的庫存消費比保持在50%左右比較適宜,甚至還可以再高一點。這樣庫存水平即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對用量的需求,同時對調控市場保持合理的價格水平,兼顧糧食生產者、消費者和用糧企業各方的利益,回旋余地也比較大。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這個水平。糧食庫存高企給國家帶來巨大財政負擔。據數據顯示,國家儲存1斤糧食一年的保管費、貸款利息、損失損耗等需要0.12元至0.13元,如果保管這么大數量的糧食,一年的費用高達1000多億元。國家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高價收購的糧食進了國家糧庫,加工企業難以消耗這樣高價的糧食。這又導致出現“麥強面弱”、“稻強米弱”、“玉米強加工品弱”等問題。因此,糧食庫存多少合適呢,業內人士講,糧食問題“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難得”。因此,糧食宏觀調控要考慮到糧食庫存、國家財政負擔、生產者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還要考慮到糧食加工和流通企業的利益,要掌握好這個平衡點。這就要求綜合施策,確保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落到實處。
主持人:看來糧食去庫存壓力還是非常大的,想請岳總您從糧食加工這個環節介紹一下,目前糧食加工環節對去庫存目前的狀態是什么狀態?據了解糧食加工行業近兩年基本上比較低迷,在這種情況下,接下來去庫存,大致對去庫存帶來怎么樣的影響呢?
岳國君:糧食加工轉化一頭連著收儲,一頭連著銷售,是整個糧食流通鏈條的樞紐。促進糧食加工轉化,是糧食去庫存的一條有效途徑。糧食產量增加是好事,對于糧食加工企業來說,希望增加糧食加工品種和糧食加工總量。近幾年國家連續執行托市收購,提升了糧食收購價格水平,企業采購糧食的價格被抬高了,成本增加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糧食加工企業生產的產品,不管出口還是本土銷售,面對的競爭對手都是國際上的競爭者,然而,國內外糧食價差太大,單靠企業通過技術進步、節能減排降低成本,根本不足以彌補原料上漲增加的成本。糧食加工行業是一種低利潤的行業,不是高利潤的行業,國家確實應該從頂層設計上,從宏觀層面上,從糧食種植到加工,制定一個很好的可操作性強的戰略。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討論,糧食加工到底加工什么,才能消耗掉這么多的庫存。
其實藏糧于企業,是對糧食安全的保證,通過加工刺激了糧食生產能力,也刺激了生產技術進步,形成良性循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加工企業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要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增加品種,增加精深加工,不僅僅是淀粉、糖、賴氨酸,還可以不斷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糧食附加值,提高了企業對原料價格波動影響的控制能力。
主持人:宋主任,您從種植環節給我們談一談這個情況,現在說糧食過剩,或者是庫存多,是結構性,階段性,還是一個大致怎么判斷這個情況,從種植的角度看,未來的結構調整,大致是怎么一個方向?
宋洪遠:當前糧食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階段性是指最近12年連續增產,特別是最近三年,糧食總產量超過6.2億斤,最近5年每年增產300億斤,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過剩。結構性過剩是指某些品種過剩和某些區域過剩,品種過剩和區域過剩結合在一起加劇了矛盾。東北地區玉米多,是因為有些過去適合種大豆的區域如黑龍江現在都改種玉米了,加劇了玉米過剩問題。又比如水稻,過去主要在南方種,江南是魚米之鄉,現在魚米之鄉少魚米了,稻田變成了工廠,糧食主產區都轉移到江西、湖南、安徽和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區域結構和生產結構碰頭,加劇了產銷區的供需矛盾。最近幾年我國逐漸形成玉米種植區域的鐮刀彎,隨著品種改良和種植技術進步,那些不能種植玉米的地區現在也能種植玉米了。但是這種現象是階段性的問題結構性的問題。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現在的高庫存這個形成原因是什么。聶會長您專門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聶振邦:為什么玉米這么多,為什么東北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現在農民不種大豆了更不種高粱呢?因為雜糧雜豆產量低,育種上方面沒有取得完全突破,如現在東北大豆平均每畝單產125公斤左右,遠遠低于拉美國家大豆單產水平,種植比較效益低;而種植玉米有國家臨儲政策托市保底,價格高,收益好,農民都愿意種玉米,造成玉米產量在幾年內大幅度增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尊重價值規律著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今年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為了保護好種糧農民的利益,國家按照市場價格收購,同時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按照市場價格定價,進口糧食沒有價格趨利空間,企業就不會大量進口糧食。為了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價格如果過低還可以從價外給種糧農民補貼,可以按面積補,也可以按糧食產量補等政策措施。這種補貼符合國際慣例,農民收入不減少,國家財政支出不增加。具體政策需要有關部門去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案。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糧價由市場定,市場有了活力,就會帶動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上世紀末,我國也曾經出現過糧食連續4年豐收,庫存高企的狀況,當時通過放開消區,保護產區等發揮市場機制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較好的調控效果。
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和安排農業種植結構,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種植什么,市場需要玉米,農民就種植玉米,需要小麥種小麥,需要稻谷種稻谷,需要大豆種大豆,根據供求關系來確定市場的價格,農業生產者會根據合理的利潤空間,根據國家政策扶持的導向,來安排自己的種植生產。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和生產者安排生產,生產保證消費的需求,就是這么一個邏輯的關系。
按照新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玉米種植面積會縮小嗎?農業部去年11月份出臺文件,調整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結構,所謂的鐮刀彎地區是東北、華北、西北、西南,首先從東北做起。從目前情況看,以后隨著市場定價,農民就會自己選擇種植大豆還是種植玉米。隨著科學研發水平的不斷進步,如大豆等育種技術獲得突破,單產和質量水平提高了,國家出臺政策扶持國產大豆,農民就會擴大種植大豆和雜糧雜豆。
主持人:看來糧食去庫存壓力還是非常大的,想請岳總您從糧食加工這個環節,給介紹一下,目前糧食加工環節對去庫存目前的狀態是什么狀態?據了解糧食加工行業近兩年基本上比較低迷,在這種情況下,接下來去庫存,大致對去庫存帶來怎么樣的影響呢?
岳國君:從糧食加工行業來看,要加大去庫存的力度,就要提高糧食轉化能力。現在全國玉米加工量5000萬噸,假如每年再增加5000萬噸玉米的加工量,玉米工業總產值就會超過1300億,相對來說帶動農民間接就業110萬個,意味著1%的GDP增長。現在糧食問題有區域性的,有品種性的,有結構性的,有的品種在有的區域過剩,有的品種有的區域短缺,因此,調整種植結構方向是對的,但是調結構會有一個慣性,有政策的慣性,也有人思維的慣性,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加工量的提升去庫存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主持人:那么請宋主任您從種植環節給我們談一談這個情況,現在說糧食過剩,或者是庫存多,是結構性,階段性,還是一個大致怎么判斷這個情況,從種植的角度看,未來的結構調整,大致是怎么一個方向?
宋洪遠:通過調整種植角結構,能對糧食去庫存起到作用。但是,有幾個問題一定要清楚:第一,調整種植結構,調的是產量或者是面積,不是產能。因為生產能力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基礎條件,生產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如果產能沒有了,農業就完了。第二,調減產量,一是要調減種植面積,一是要適當調減單產。在市場配制資源的條件下,要調整好種植結構,既要考慮生產環節,關鍵還是要考慮需求環節,按照供求結構的變化來安排生產,安排種植結構。種植成本上去了,收益下去了,種植面積逐漸就減下來了。從供求和價格的關系來看,糧食供應多了,價格下來了,農民自然就不會種了。第三,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一定要加強政策設計。第四,貿易調節問題,需求和市場是主要因素,要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改善農業供求。目前,我國糧食過剩是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糧食總量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出現結構性短缺,肉制品、蛋奶產品和奶粉等農產品仍然滿足不了需求,棉花、糖還需要大量進口。
主持人:剛才談到我們庫存高的原因,有一點很重要,現在我們有些糧食品種,這個價格和進口的糧食品種價格這個反差非常大,有些我們糧食品種等于說,和人家相比我們沒有什么競爭力,我看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個問題我沒有搞懂,想請教一下三位專家,就是我們糧食品種和進口的糧食品種,這種價格巨大反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接下來我們有多大的希望能夠使我們的糧食品種競爭力,能夠和國外進口的糧食抗衡?想請三位專家都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請聶會長先談。
聶振邦:主持人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抓住了矛盾的關鍵所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還不是一個農業強國,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居首位,消費量也是居世界首位,可是我國的農業資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積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淡水資源約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嚴重短缺情況下安排好農業生產,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首先,農業資源條件先天不足,隨著不斷完善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規模化種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持續推進,一部分農民轉移到城市從事工業、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的生產,把農村的承包土地進行有序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就提高了競爭力。第二,就是要落實好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政策。藏糧于地,就是要保護好耕地,嚴守耕地紅線不可逾越,保護好糧食的生產能力;藏糧于技,就是要通過提高科學技術水平,關鍵是要提高育種水平,目前我國的育種水平和國際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而且受到其他方方面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優良品種沒有能夠發揮作用。如強筋小麥無法滿足國內需求,需要從美國、加拿大等國進口。實際上,我國強筋小麥種子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是無法適應國內種植區域的自然條件,品種質量還是上不去。美國和加拿大的強筋小麥在灌漿揚花期,正好是旱季,我們在東北種植強筋小麥品種,七八月份灌漿揚花期,正好是雨季。第三,就是提高作物的栽培技術。隨著農業栽培技術、育種技術和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就會隨之提高,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經過一段時期的不懈努力,完全有能力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主持人:岳總,您認為應該怎么提高我們國家糧食的競爭力?
岳國君:我補充兩點:第一,農業是一個高科技產業,從育種、種植栽培、收獲到加工環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們一直認為農業沒有科技含量,一般認為農民干不了別的,才回家種地。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在丹麥農民種地要有職業資格,沒有職業資格,即使有地也不能從事農業,要么把土地租給有職業資格的農民,要么撂荒。因此,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第二,就是在這個政策引導下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提高農業競爭力,把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美國農業人口占全美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截止到2015年12月23日,美國農業部有雇員10.69萬人,主要推銷農產品,努力把農產品賣到全世界。美國有個谷物企業協會,表面上看是一個美國的種植者協會,其實有美國農業部在支持。因此,農業應該是農和業兩個概念,農,就是包括這個種植技術等等,業,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農業是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當中很重要的環節,它不是孤立的,不是獨立的,不能就農業說農業的事。未來我們要把農業變成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讓農業參與整個社會的一個循環當中,讓市場把農業帶動起來。因此,應該在政策引導下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要加強頂層設計,要有一個大的國家農業發展戰略,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
主持人:宋主任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宋洪遠: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高低,要看“三率”:一看土地產出率,如果按照10億畝耕地算,土地單產較高,如果按20億畝耕地算,土地單產就低。二看資源利用率,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很低,農業產出只看糧食產量,秸稈利用率很低,因此,提高農業競爭力,不僅要提高產量,還要提高資源利用率。三看勞動生產力率,美國農業人口占人口比重少,產出比重高,我國農業人口占比30%,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是9%,就是說,30%的人創造了9%的產值,農業勞動生產力很低。這就導致我國農業市場競爭率很低。
如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競爭力呢?就要構建三個體系,一是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把農業不僅僅作為一個作物生產部門,而是要作為一個產業部門,真正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做大做強。二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非常重要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包括加工制造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提高農業農業競爭力非常重要。三是要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一個農民種地,不可能既育種,又生產農機,又生產化肥,可以通過購買專業化的服務來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肥料由肥料公司提供,種子由種子公司提供,農機由農機公司提供。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對于發展現代農業非常重要。構建好這三個體系,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