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色小鎮到底該咋建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四部委針對特色小鎮發展現狀聯合發表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引起人們廣泛熱議,即申報審批的權限從住建部轉移到了國家發改委。
這是一個鮮明的信號,即特色小鎮不再是一個地產事件,而是一場重大的經濟改革。從另一個方面講,也能看出政府的決策更趨于理性和科學。
2016年,國家發改委聯合住建部、國土資源部和財政部發文,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然而,在發展特色小鎮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大包大攬,把特色小鎮作為融資平臺來打造,希望利用特色小鎮擴大當地的固定資產規模,推動當地GDP的增長,甚至還出臺了特別的考核要求,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投資動輒數十億、上百億,一些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甚至房地產等項目紛紛鉆空子,戴上“特色小鎮”帽子。一時間, 發展特色小鎮變成了一場地產躍進,僅一年多全國就建起403個特色小鎮。
從政府打造的第一個“特色小鎮”——“云棲小鎮”可以看出,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鎮”,而是一個“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區塊,發改委此次《意見》,明確厘清了“特色小鎮”概念,即“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
作為人口及產業的核心載體,小城鎮早已成為發達國家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經濟活力點。例如,美國高科技小鎮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國的1%,但GDP占比卻高達4%—5%。
無疑,在經濟新常態下,作為經濟、產業、人口主要載體,特色小鎮也將成為中國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應該建成一個聚焦了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而不是一個空殼子。
發展特色小鎮重在科學培育而非簡單跟風。面對這一新的發展需求,政府部門應該汲取以往發展中存在的盲目投資、貪大求快和千城一面的教訓,讓“指揮棒”更科學,切實引導產業、人才、資金和土地的合理配置,讓特色小鎮成為經濟新常態下名副其實的增長極。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