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妄想在游戲中學習歷史
眼下,一些爆款手游中,往往能看到“中國風”的影子——或是角色設置脫胎歷史人物,或是加入傳統戲曲元素。有觀點認為,游戲這門新興互動流行文化對于歷史文化的“借鑒”,有時會歪曲史實;也有人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直言,游戲就是游戲,不要把游戲的功能夸大。“要學歷史,哪怕是青少年,也應該認真學。游戲中可以有些傳統元素,卻不是學習歷史的渠道。”
葛劍雄并不同意“妖魔化”手游。“擔心游戲歪曲歷史,那么神話傳說、文學作品怎么辦?”他舉例道,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紅樓夢金陵四大家,都是歷史上沒有的,但這些名著無不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反映了一定的當時社會狀況。“游戲利用傳統文化元素,編寫一些故
事,這無可厚非,關鍵是價值觀念要正確。”他說,實際上,不少歷史學家、文人學者、文武官員也喜歡看三國、曹操的各種戲,但更多出于欣賞娛樂的目的,不會影響他們對三國和曹操真實歷史的了解和理解。
另一方面,真的想了解過往這段歷史的人還是會去讀《三國志》,不會只看《三國演義》。“如果有人根據《三國演義》的內容評價三國時期的歷史或歷史人物,只能說明他自己的無知,不會有人怪《三國演義》胡編亂造。難道家長指望孩子通過打游戲學到真實的歷史? 不重視歷史、不讀歷史固然可悲,只想或只能通過打游戲學歷史豈不更可悲!”
換句話說,傳統文化可不能靠游戲“傳承”。葛劍雄一直記得,他曾經問自己的老師譚其驤先生怎么學昆曲。“先生說要跟著笛師拍曲子,一支曲子至少要拍50到100遍。打游戲絕對替代不了這個過程。千萬不要給游戲太多的任務,也不要以為通過游戲就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因此,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科學技術,一方面可以盡量使它變得通俗易懂,同時也應明白真正的知識并不是那么容易學。
眼下圖書市場有不少聚焦某一事物的歷史讀物頗受關注,比如《棉花帝國》《香料傳奇》《輕浮的歷史》《美的歷史》《偉大的海洋》等,這些歷史類圖書在學術性與大眾性間取得平衡,人文色彩濃郁。葛劍雄尤其喜歡讀《棉花帝國》,他認為這是一本相當成功的歷史普及讀物,“它并不只是簡單地講棉花本身,而是談到了棉花在人類歷史上、地方經濟起到的社會作用,通過棉花的變遷一窺文明一角。”
身為歷史學家,葛劍雄發現,許多某一領域學術界認為是常識的事情,不僅普通讀者不一定懂,連其他領域專家也未必了解。“如今海量的知識越來越多,門類劃分越來越細,人文普及已經不能再局限于低層次、簡單的大眾普及了,而是需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層次。”比如光是人口史話題,葛劍雄就編著過三個版本———六卷本 《中國人口史》面
向該領域學者;30萬字 《中國人口發展史》是介于研究者和愛好者之間的中等程度;還有一些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吸引普通讀者。恰是這樣層次、維度、光譜各異的書籍,使學術成果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傳播。
歷史普及,往廣義寬泛的方向說,也是傳統文化在當下語境的現代轉化。在葛劍雄看來,文化的保守和創新是相對的,不是對立的矛盾命題。今天所說的傳統文化,是古代存在的很多文化內容中,經過優勝劣汰而保存下來的。一種文化能夠長期存在,肯定有其天然合理性,適應了社會和人類的需求。因此,對于傳統文化不妨以“傳”和“承”多維度看待。葛劍雄補充道:“傳”就是保存,有些文化通過物質保存,那就保留實物;有些通過“人”來保存的文化,可以供養一些專人來傳承某些技術和手藝。“承”則需要研究,有選擇性地保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后,還需適應今天的需要,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