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文化藏著出版富礦 看看學者怎么挖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叢書 (部分)
“詩說中國”叢書(部分)
《鑒若長河》
《唐詩簡史》
“康震書系”十種
上下五千年長河波光粼粼,這光芒閃耀出的不僅是歷史的厚重,還有代代相傳的智慧、風情乃至日常趣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是時下出版圈的熱門。最近一批深耕傳統文化的專業著作與大眾讀物,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民族文化的提煉與解讀,令更多人一窺文明寶庫的深厚豐美。
其中,既有浩大的修史出版工程“點校本二十四史”的陸續推出,聚焦傳統詩詞的讀本“詩說中國”系列、《讀宋詩隨筆》等,也有另辟蹊徑借昆曲、中藥、銅鏡、宮廷飲食切入的《說戲》《本草中國》《鑒若長河》等大眾讀物;除了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典籍出版重鎮,不少非專業古籍出版社也策劃推出了多種普及本,傳統文化的“出版半徑”日益拓寬。業內人士談到,傳統文化熱的升溫,可視作對于經典閱讀的一種回歸和渴求,生動體現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感召力。
據CIP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論語》相關圖書多達200余種,《史記》《紅樓夢》也超百余種。有資深出版人提醒,面對“傳統熱”的利好形勢,出版界不能局限于同質化“炒冷飯”或盲目跟風熱點,而要注重創新開掘選題,把好內容關,守正出新,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國史是怎樣煉成的?大規模出版工程考驗專業整理功力
新中國古籍整理項目中,“點校本二十四史”的重大規模和史料價值,備受矚目。近年來“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已出版六部,分別為《史記》《新五代史》《舊五代史》《遼史》《魏書》《南齊書》,今年中華書局將推出新的修訂本,目前計劃中的有《宋書》《隋書》《金史》。而作為“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也有望于今年底付梓。
以《史記》修訂本為例,編輯團隊所用通校本、參校本有十余種,宋元明清最有代表性的《史記》刻本都囊括在內,還有日藏六朝鈔本、唐鈔本,敦煌寫本等。“所有涉及增刪正乙的重要改動和重要版本異文均有校記說明。修訂組復核了原點校本對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圓括號改補和暗改。我們還特別約請天文、歷法、禮制、中外關系等專門領域學者參與到修訂過程中來,對一些爭議問題展開討論。”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說。
“二十四史”是我國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以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古代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3000多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術成果的校勘與采納。業內公認,《魏書》修訂本是在原點校本基礎上的全新升級本———以百衲本為底本,以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殿本為通校本,以汲古閣本、局本為參校本,謹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新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范,審慎去取,在所用版本、校勘、標點等方面進行了細致規范。
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談到,中華書局去年圖書銷售增長約10%,其中最重要的出版物就集中于傳統文化領域,讀者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理性,會“挑”整理者、“選”圖書版本,因此,專業出版機構要維護好金字招牌必須拿出實打實的“硬功夫”。
激活閱讀興趣,以小見大“解碼”東方美學
如今,不光是學術性較強的古籍銷售呈現上升勢頭,面向非專業讀者的大眾類文化讀物,也迎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不少“小而美”圖書,從戲曲、古代器物、膳食等線索爬梳出傳統文化璀璨的一角,以小見大“解碼”東方美學。
有些大眾讀物糅合圖文資料,為研究提供多重參考證據。比如,《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探尋銅鏡的微觀世界,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霍宏偉以“佳人覽鏡”為例,這一浪漫溫情的主題,是銅鏡與文學藝術結緣迸發出的天成之作,尤其適合綜合研究。作者將考古發掘出土的銅鏡與唐墓彩繪陶俑、東漢武梁祠畫像石、三國墓葬出土漆盤、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揮扇仕女圖》《女史箴圖》等文物、壁畫和圖畫資料相比對,多角度呈現古代美人對鏡梳妝這一題材,立體復原了古人使用銅鏡的場景。其中,“磨鏡客”篇章通過歷史文獻中“鏡本明,被塵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現”的記載,唐詩中“長在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窮”等文本、圖像實物,考證磨鏡客走街串巷的生活場景。這一古老職業躍然紙上,仿佛“活”了起來。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 《本草中國》,將同名紀錄片的視覺呈現轉換為完整文本,娓娓道來中華藥材的技藝與原理,挖掘記錄隱遁的中醫藥故事。書中增加的“岐黃藥話”板塊,選取中醫古籍中主要藥材記載,從詩詞、史籍中鉤沉,深度解讀本草知識,高清藥材圖選自明代文俶 《金石昆蟲草木狀》 的多幅彩圖,兼具觀賞性與收藏性。
有的圖書以“高顏值”設計、“二次元”話題構思取勝,創新挖掘傳統文化這個大IP,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將昆曲從舞臺“搬”至紙上的 《說戲》,大膽摸索圖書的裝幀設計語言,以昆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柯軍與戲迷少年的臺前幕后交流為主線,串出柯軍對11出經典昆劇的劇情賞析、角色揣摩、表演闡述、壓箱底的昆藝秘技等。這本書曾獲2017年“中國最美的書”,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推出。當昆曲劇目被印刻在柔軟的帖紙上,以手工裝訂方式一一呈現,翻閱書頁,仿佛親歷了昆曲表演的一唱三嘆。讀者不但收獲了大量關于戲曲的知識,也能直觀感受藝術與圖書融合的設計之美。
而《皇上吃什么》則以第一手資料加風趣解讀,還原鮮活的中國宮廷飲食風物,由故宮專家團隊把關史料力求準確權威。“紫禁城里的粽子,甜黨贏還是咸黨勝?”“重華宮茶宴:揣只茶碗帶回家”“李鴻章告訴你,這碗傳承百年的牛肉汁究竟什么味道”等章節標題話題性十足。全書從細節著手,詳細講述了清朝皇宮內的飲食制度、花樣菜式、皇室食器、時節食俗等,刷新了讀者對博大精深傳統飲食的認識和想象。比如,康熙皇帝慣用一套12只酒杯,一月水仙杯、五月石榴杯、十月芙蓉杯等,落有青花篆書“賞”字印款,詩、書、畫、印集于一體,透著雅致的文人趣味,從這十二月花神杯延伸下去,背后正暗藏當時歷史風俗的文化密碼。
詩不在遠方,人人可觸“詩意”人生
中國本身就是詩詞的國度,那些浸透著古人喜怒哀樂的古詩詞,既是審美意識的語言呈現,也是詩人心靈的文學投射,更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別樣”記載。中華書局版《中國詩詞大會》同名讀物一年來銷量四五十萬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詩三百首新注》等一再脫銷,各類詩詞文化日歷書也銷量喜人。
“詩歌并非都在遠方。每個愛詩的人,都能通過閱讀詩詞,找到自己的坐標和民族根基,為生活中的問號尋到精神出路。”學者康震近期推出書系十種,含《康震講詩詞經典》《康震講詩仙李白》《康震講詩圣杜甫》《康震講韓愈》等,以唐宋時期最富盛名的詩人、詞人為對象,歷史人物背景和古典詩詞點評相融合。
當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詩句,被放置于詩人的生活軌跡中,現代讀者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短短詩句背后的心跳。繼“品詩詞與人生”系列后,學者酈波新著《唐詩簡史》講述了唐代“文藝青年”的52種浮沉命運。比如,年僅27歲就去世的詩人王勃,在作者筆下被寄予了更多有關生命的思索。他寫道:如果命運能夠稍稍眷顧一下天才的王勃,大唐會不會出現兩個李白呢? 如果不曾寫那篇斗雞文,如果不曾情急之下殺官奴,如果不曾明月不歸沉于碧海,那么已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王勃,已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以他的學識、才情,會不會秀口一吐,早就吟出半個盛唐來呢? 人生的命途真是“多歧路,今安在”! 好在王勃之后還有李白,好在王勃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經先聲奪人,宣告了盛唐的到來……
誰說讀詩,不是閱人?重溫前人“捻斷數根須”的吟唱,觀照你我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