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春節“聯姻”互聯網 文化消費有新玩法
2018年1月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和平路街道轄區軌道交通四號線建設工地上,社區青年志愿者幫助地鐵建設者從網上購買返鄉火車票。解 琛攝 人民圖片發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春節期間穿新衣、收紅包、放鞭炮等傳統年俗日漸式微,“網上趕集”、微信拜年、網絡紅包等與互聯網相關的新年俗正成為主流。當春節與互聯網“聯姻”,如何在保持春節精神內涵基礎上,做出適應新時代的民俗變革,成為重要話題。
衣食住行紛紛“觸網”
從1月開始,各大電商的“年貨節”廣告和宣傳就已展開。打著“年貨”旗號的網絡購物節,越來越迎合大眾生活需求。
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年貨節”“聚劃算年貨節”“天貓年貨節”,從2017年12月起便開始宣傳。來自全球各地的“洋年貨”和全國各省精選的“土年貨”成為亮點。澳洲車厘子、新西蘭長壽魚、澳大利亞牧場的牛羊肉、美國家庭牧場的黑豚豬……這些“洋年貨”成為消費者今年囤年貨的新品種。而廣東的清遠雞、內蒙古科爾沁大草原的牛肉、沙漠綠洲的青茂甘草羊、川西高原阿壩的牦牛肉、寧夏鹽池縣特產的灘羊等“土年貨”也頗受網購族青睞,它們將被端上千家萬戶的年夜飯餐桌。
網購平臺京東打造的“京東年貨節”則主打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全品類購物。從1月23日到2月8日,年貨節每天都會主推不同主題的促銷活動,消費者有機會在當天搶到優惠力度更大的特定類型商品。
北京市民王先生已經在各大電商平臺購買了將近3000元的年貨,種類包括各地特產、干果、零食、水果等。他解釋說:“現在網上買年貨種類多,送貨速度也快,更方便。”
回家過年是春節的重要內容。截至2月,12306網站高峰日售票量已達1500萬張。“12306網站訂票,手機支付,刷身份證取票,車上能充電、能上網看視頻,還能訂餐送到座位上。”“95后”唐悅今年春運期間選擇坐高鐵回家。互聯網在唐悅的出行旅程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此外,互聯網拼租車成為新時尚。1月24日,滴滴順風車對外公開了該平臺今年春運的預測數據,預計將運送3300萬人回家,相當于前兩年總和的3倍。
每年春節都是家庭出游旺季,由于今年春節“撞上”西方情人節,情侶結伴出游將成為春節假期的另一道風景。通過網絡訂房、規劃出游路線成為很多人的必選動作,目前很多熱門地方酒店預訂已顯示“滿房”。對此,螞蜂窩旅行網近日發布《2018春節旅游急救攻略》,通過大數據分析,篩選出酒店價格平穩的目的地,滿足目前仍未制定出行計劃、又想要旅游過年的游客。
文化消費有新玩法
春節未至,各類網絡春晚已如火如荼上演。
2月3日,2018年(第八屆)未成年人網絡春晚在四川成都舉行。四川成都小朋友演出的《壩壩戲》、江西萍鄉孩子演出的《鼓童福響》……32個節目出現在晚會上。它們是從各地選送的2560個節目中選出的,通過網絡和電視臺直播,讓孩子們提前過自己的“春晚”。
各地也紛紛自辦春晚,并“觸網”直播。在廣東梅州,當地特色的“興寧話”、武術、歌舞、網絡搶紅包等成為網絡春晚亮點。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場名為“駿馬追風·阿魯科爾沁2018蒙古語網絡春晚”已完成錄制,將為當地網民獻上原汁原味的蒙古語文化大餐。
今年央視網絡春晚則將展現“智能美好生活”作為主要內容,定于2月8日晚(小年夜)在央視綜藝頻道及央視網多終端首播。在晚會上,觀眾將能看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產品等中國先進科技。
春節期間游廟會、看電影、聽音樂會、買書等文化活動是很多人的消費內容之一。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100多個城市將為消費者提供近千個“燈會廟會”類產品。
1月30日,全國首個文化惠民消費線上支付平臺“文創成都”App(手機軟件)正式上線運營。據四川省成都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App通過“消費+補貼”、線上支付實時完成等新“路徑”,將政府補貼和商家補貼結合,預計將極大激發市民文化消費熱情。目前,該App已匯集包括劇目展演、圖書、電影、文創產品、文博景區門票在內的5大類近百個商家、300余種文化商品。
年俗重構再現生機
春節臨近,由河北省網信辦主辦的“美麗河北·e起過年”2018春節主題活動在網絡上如火如荼地展開。突出燕趙文化、節日民俗、非遺傳承等內容的文章、動漫、音樂、微電影、小游戲等作品,受到網友大力追捧,為傳統新春佳節增添了時尚味道。
互聯網為傳統年俗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同時也讓一些人感覺年味變淡了。
“其實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我們不夠用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表示,互聯網與春節文化的矛盾可以調和。因為互聯網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工具和平臺,而春節文化的主體是人。春節遇上互聯網會產生何種變化,不僅取決于互聯網,更取決于使用互聯網的人。不管是電視春晚,還是互聯網化的過年方式,放在4000多年的春節歷史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春節的文化內涵在過去4000多年都未曾改變,今天又豈會被輕易顛覆?因此我們不必過度擔心互聯網對春節文化的挑戰。
孫佳山認為,互聯網讓全民參與到新年俗重構之中,并創造出了更具文化認同感的文化娛樂內容。“我們應該繼續保持春節文化內涵,如情感聚合、‘孝文化’綿延等,讓年味兒更加醇厚,同時利用互聯網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