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熱播,帶火了章丘鐵鍋。在節目強大的宣傳效應下,眾多消費者跟風求鍋、瘋狂下單,一時間讓“洛陽紙貴,章丘無鍋”成為熱詞。更有一些消費者整日蹲守在廠區門口,甚至翻墻入內企圖強買。
章丘鐵鍋有何“魔力”?看過紀錄片的小伙伴,想必對其鑄造過程印象深刻。“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的高溫、三萬六千次的鍛打”,紛繁復雜的工序,千錘百煉的打磨,讓人們在驚嘆打鐵師傅技藝精湛的同時,也對臻于極致的匠人精神生出敬佩。然而,就是這口在今天備受追捧的手工鐵鍋,前些年卻差點倒在工業化生產的沖擊之下,直到最近幾年,老手藝才逐漸受到青睞。此番亮相《舌尖3》,平日不為大眾所聞的鐵鍋一炮而紅,用“一鍋難求”來形容絲毫不夸張。
章丘鐵鍋的復興對傳承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疑是好事,但也要警惕一哄而上的商業浮躁侵蝕掉其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眾所周知,手工藝一貫講究慢工出細活,追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倘若過度消費、加產走量,那么以次充好、品質降低恐怕就是代價。如此一來,不僅是傳統技藝會因染上過多的銅臭味道而黯然失色,匠人的初心也難免不再純粹。令人欣慰的是,與消費者的盲目相比,章丘鐵鍋的傳承人則冷靜得多,坦言“手工的東西不能走量”。這份難能可貴的理性,既是對傳統手藝的保護,也是對匠人精神的堅守。
市場的一時狂熱終會退去,如何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傳統手藝以及匠人精神,更值得我們思考。近些年,商業大潮涌動,許多一度被視為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都一夜之間變得炙手可熱。但相較于個別產品的迅速走紅,絕大多數仍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匠人的堅守也往往和生活困窘聯系在一起。開辟更多渠道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重煥生機,顯然還需多方合力、共同求解。比如,加強對手工藝技術的法律保護,加大對手工藝人的資助扶持等等。
一口鍋的走紅,體現了人們對匠心精神的認同與感佩。其實,不管是流水線生產,還是純手工打造,各行各業都需要這種精神。對于我們自己來說,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在本職崗位上精心鉆研,就能在精打細磨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范榮)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