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碼億元導演俱樂部里的“80后”
在國內電影票房不斷沖高的同時,青年導演人才的培養問題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其中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導演賈樟柯以及全國政協委員、導演馮小剛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當下國內電影市場導演人才斷代的問題。對此,北京商報記者獨家對2017年上映影片進行統計發現,在全年51部票房破億元的國產影片中,背后有14位“80后”導演躋身億元導演俱樂部,產出票房77.18億元,占全年票房26.4%。
特點1
男性占比超九成
統計2017年51部票房過億元的國產電影可以發現,背后共出現56位導演。在這56位導演中,包括宋陽、張遲昱、田羽生、韓寒、董成鵬、王寶強在內的14位“80后”導演占到25%的比例,僅次于“70后”導演和“60后”導演,而后兩者所占比例均已超過30%。
雖然“80后”導演的整體數量并不算多,但執導的12部國產影片的票房不可小覷,并有4部影片進入2017年國產片票房前十位,其中《羞羞的鐵拳》和《前任3:再見前任》票房分別達到22.13億元和19.42億元,成為上映期間的熱點話題,此外韓寒導演的《乘風破浪》和王寶強導演的《大鬧天竺》也分別憑借10.46億元票房和7.56億元票房,位列2017年所有上映國產片的第八位和第九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4位“80后”導演中,男性成為絕對力量,僅有一位導演是女性,即《十萬個冷笑話2》的導演之一李姝潔,其余均為男性,占比達到93%。且男性導演占據絕大部分的情況并非只出現在“80后”導演這一群體中,數據顯示,去年全部票房破億元國產影片中,女性導演僅有5位,占比不足10%。
特點2
青睞喜劇類型
仔細觀察“80后”導演們的作品風格,雖然有紀實類影片《二十二》,也有武俠劇情片《繡春刀2:修羅戰場》,但受到絕大多數導演青睞的仍是喜劇元素。不僅有《縫紉機樂隊》這類喜劇片,還有將喜劇元素與動作元素、奇幻元素以及動畫相結合的影片,比如《絕世高手》、《十萬個冷笑話2》。
其實喜劇元素一直在電影市場占據不小的份額,同時也是回報率相對較高的影片類型。據一起拍電影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國產電影TOP 100中,僅有28部影片實現盈利,19部持平,其余均處于虧損狀態,而在這28部盈利影片中,大多都以喜劇為主,其中《羞羞的鐵拳》憑借8000萬元的制作成本贏得了超20億元票房,《前任3:再見前任》則依靠3000萬元制作成本獲超19億元票房。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于其他擁有科幻、奇幻等元素,需要在后期進行大量特效或在道具上費一番周折的影片,喜劇影片的成本相對較低,尤其是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作品,除此以外,部分觀眾去電影院觀看影片,一方面是為了追求大場面、大場景,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放松、愉悅,此時喜劇也成為不少觀眾的選擇。但要想把喜劇片拍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劇情和笑料的設計不能達到觀眾預期導致口碑下滑,無疑會給影片后續上映情況帶來負面影響。
特點3
一半導演非專業出身
現階段很多人都有一個“導演夢”,不少年輕人都想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進行系統學習。但北京商報記者觀察發現,去年14位票房過億元的國產片導演中,有一半導演均不是來自專業院校。
據公開資料顯示,《縫紉機樂隊》的導演董成鵬畢業于吉林建筑大學,惟一一位女導演李姝潔則畢業于陜西科技大學,《大衛貝肯之倒霉特工熊》的導演李清舫則來自于哈爾濱工程大學,此外《絕世高手》的導演盧正雨則從湖南工業大學畢業。
從業者認為,目前國內電影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而國產影片質量良莠不齊的原因之一是青年導演的缺乏,而青年導演的培養,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實踐中積累足夠的經驗。馮小剛認為,“講好中國故事,我們要培養好自己的導演,提升電影質量要從培養青年導演梯隊抓起。當前存在的一個亂象是新導演成為資本賭博的工具,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造成了青年人才的早衰。導演是特別需要實踐的工作,光有書本知識遠遠不夠,還要靠在實踐中摸爬滾打,靠全方面的傳幫帶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