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朋友圈“大更新”:長三角強化產業協同“鎖定”世界級城市群
【編者按】南通海永、啟隆兩鎮納入上海崇明“2040規劃”,嘉興4號地鐵線對接上海9號地鐵線,昆山被定為滬寧經濟走廊第一城……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長三角多個城市已逐漸接軌上海,也使得上海的“朋友圈”不斷更新。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以上海為中心正在進行一場由上至下的“長三角產業結構大調整”,不僅上海將部分產業向城市群外溢,各級城市也在培育自己的產業支柱,在經濟結構中分別承擔不同角色,以降低相互間的損耗提升效益、共同協作升級效率。
在此背景之下,上海的角色會如何變化?由此會給房地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近日,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通過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范區,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表現出以上海作為核心、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決心。
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山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各城市之間的產業一體化是順勢而成的。所有的產業如果離開了城市和環境營造就很難高質量發展,因此需要省份和城市之間、跨市的航道和高速公路加強協調,形成合理分工和空間布置格局,同時加強產業基礎設施。
顯而易見,上海之于長三角的角色,正從“核心軸”轉化為“多軸的牽頭點”。但上海如何跳出“一座城市”的語境,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共享?如何真正讓城各市協調發展,在一體化的過程中提升長三角經濟創新活力?
上海角色變化:從“獨樹一幟”到“一呼百應”
雖然上海一直被視為核心引擎的存在,但在近年的發展中,不少業內人士的評價已經轉變為“不是上海帶動了周邊,而是周邊孕育了上海。”如很多企業的注冊地在上海,但產業落點和服務點設立在長三角其他城市。
“由于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互聯互通的加強,基于產業做大的訴求,企業間會自動構成良性競爭的狀態,在區域內的不同點共建共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比較理想的城市群狀態是,核心城市起到組織配置資源、調控管理功能,外圍周邊城市服務也會反哺這個內核。
“就像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實際上依靠整個長三角的金融資源。”陳耀近認為,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作用是不同的,不過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定位,取決于與核心城市的距離遠近。如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杭州、湖州、南通、連云港,以及再遠一點的合肥、南京、蕪湖、馬鞍山等,各城市根據和上海距離不同,受到的輻射不同,產生的作用也不同。
但也并非絕對,交通狀況的改善也會影響長三角各城市與城市群核心的聯系程度,以及功能擔當。比如南通和上海的大橋通了以后,聯系就比以往緊密,上海在發展中的要素集聚和資源擴散,會輻射到這些“近交通”的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多城積極“角色改變”協同發展
對上海而言,全市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有限,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高的附加值,勢必要將原先的產業淘汰,進入產業的轉型升級。數據顯示,上海制造業占GDP比重曾出現逐年下跌之勢。
疏解勢在必行。從產業角度,2017年上海就強力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工程、工業強基建設,發布人工智能發展意見,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制定實施高端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意見等創新性政策,推動技改審批改革,加快調整轉型結合,全年戰略新興制造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7%,增速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
招商蛇口產業研究院院長毛春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產業的升級更多是有產業發展需求,資本最終還是跟著勞動生產力走。當產業轉移、勞動力離開,必然需要有城市來承接。而這時,長三角更多城市也需要積極“角色改變”。
業內人士指出,上海的輻射力主要在江浙以及安徽東部地區,這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當然,上海在長三角發揮著龍頭帶領作用,但從城市群的形態關系來說,大中小城市都應該是有合理分工,發揮不同作用。
江山舞強調,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梯度轉移,每個城市還是會根據自身特點來分析,所有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也是非常緊密的。比如寧波就是一個港口城市,杭州也會根據自身特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數字經濟、旅游等,這些協作對上海的發展也有推動作用。相反,如果完全剝離就容易出現產業空心化。
二線城市機遇:“搶人才”謀發展欲“彎道超車”
不可否認,這一輪城市發展中,上海有角色轉變的要求和產業有升級的需求,這也正是二線城市的機遇。
以人才為例。一線城市“虹吸效應”非常嚴重,二線城市危機感很強。
從房地產角度來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才爭奪戰并不是房地產限購變相松綁。人才、樓市、經濟轉型升級三者之間是互相促進關系,但人才是樓市和經濟轉型升級兩者的交集點,通過大量人才引進可以更好地促進當地樓市發展,并能更為有效地平抑房價波動。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認為,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通過弱化房地產投資屬性,讓資金更多流入實力經濟,并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不斷減輕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業的依賴程度,從而實現經濟轉型更穩健,城市發展更健康。
由于產業轉型升級,如今城市群中的城市其實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這也是部分二線城市“彎道超車”的機會,“現在不發展,未來可能會一直掉隊。所以不要低估二線城市發展的決心和吸引人才的決心,送錢、送房子、送戶口……很多城市已經躍躍欲試。”
以杭州為例,從協同效應來說,浙江許多制造業進入了升級階段,承接了很多上海外溢的設計、文化等需要。例如上海張江的生物醫藥,研發在張江,生產商業化則在以杭州為主的浙江城市。而為了吸引產業,杭州在行政簡化、政府減少干預等方面也已落實了諸多政策,使得近幾年杭州吸引了諸多跨國公司落地。
“各級城市承接產業轉移,首先需要根據區位、交通條件、產業配套環境來設定承接怎樣的產業。同時,需要打造更好的軟環境、營商環境、政府服務環境來吸引產業鏈上更優質的企業。”陳耀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來看,政府也更愿意讓城市“抱團發展”,更好實現產業發展資源的聚合效應,進行資源互補,使得產業鏈更有效率和價值,真正帶動整個城市群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