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欽州6月13日訊(記者 魏金金)今年5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來自廣西欽州的陸景平名列其中。
在關于他的評審意見里這樣寫到:
“陸景平熟悉欽州坭興陶的全部工序,熟練掌握了手工拉坯,制作石膏模具翻制、坭興陶造型和裝飾設計與制作等技藝。與李人帡等師傅共同開發研究并制作坭興陶作品,總結出坭興陶配坭與窯變、燒制溫度與窯變等規律和工藝方法,編著了《坭興陶的制作與工藝》等著作。
在坭興陶造型和裝飾設計方面別具一格,古樸典雅,造型美觀大方,體現廣西欽州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元素。其代表作榮獲許多獎勵,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帶徒傳藝;參與組建坭興陶文化研究會;發起組建欽州坭興陶文化村;參與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教材《坭興陶設計》的編寫;取得了顯著的傳承業績,師承脈絡清晰。經專家組評審,同意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陶器燒制技藝(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因受愛好畫畫的父親耳濡目染,陸景平從小就展現出了較高的創作天賦,也因此在學校經常得到一些鍛煉的機會,后高中畢業又正好趕上最后一屆知青插隊。也許從一開始,藝術就是孤獨的。這期間,當別的知青忙著呼朋引伴打麻將的時候,陸景平則陶醉于繪畫與書法。而機會往往青睞有準備的人,恰逢坭興陶工藝廠招工,需要在知青里選兩名合適的工人,自此以后陸景平走上了坭興陶之路。
對一個當時的大小伙子而言,工廠里的日子雖然有點平淡但卻非常充實。陸景平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喜歡到處“偷師學藝”,后被領導發現,因受到賞識被派送到江蘇坭興陶校進行專業培訓。陸景平覺得,這次天上掉下來的學習機會著實珍貴,為了好好鉆研技術,還專門定下目標,并決定三年之內不談戀愛。時間匆匆而逝,功夫不負有心人,從業余到專業,三年之后陸景平以優異成績順利畢業。
畢業之后,盡管也有一些分配機會,但陸景平還是選擇回到欽州,選擇坭興陶。而這一“守”,就是30多年。上個世紀80年代,身邊的同學也邀請他一同到深圳下海經商,但他還是選擇踏踏實實做好坭興陶。“玩這把泥巴真的很有意思,經過藝術加工,燒制過后一下子就變得神奇”陸景平這樣說到,興趣從來都是最好的老師,雖然說創作有時是件很傷腦筋的事情,但每當把想法變成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作品的時候,一種自我滿足感油然而生。但創作的過程是較真的,又是痛苦的,但同樣也是不斷向“上”求索的。當每一次回頭靜下心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時,陸景平總能尋覓出一些新的靈感。于是就在這樣反反復復求索之中,陸景平一路走到了今天。
坭興陶,生于斯,長于斯,興于斯,也曾衰于斯。為了復興坭興陶文化,這兩年,陸景平開始潛心研究如何挖掘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題材與元素,創新坭興陶表達形式。“壯家三口瓶”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除此之外,陸景平目前正在打算推出一款新的坭興陶產品——“錦彩朱泥陶”。據悉,從1985年他就開始和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的一位周老師開始研究這種新產品,今年打算繼續往深層開發,“市場要想真正走得遠,還需要用學術進行營銷”。
6月9日,在今年的坭興陶火祭大典上,陸景平擔任主祭官,念祭文,敬香,開窯,取陶器,每一個環節都心懷敬畏。與其說是一種儀式,不如說是切切實實的活態傳承。“坭興陶行業要想獲得真正發展,需要繼承好這項非遺,提高整體從業人員素質。首先就是要讀懂傳統文化,將文化精髓糅進創作創新里,如此才能創作出更多新的作品”陸景平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每一位從業人員自己都要有創新意識,“所謂的文化產品其附加值也恰恰就在這里”。
“希望年輕人能夠向老一輩藝術家好好學習,潛下心來,做好每一件事,這樣才能走得更遠”陸景平如是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